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 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 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 雪岭日色死,霜鸿有余哀。 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 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 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译文:

在涪江右侧的众多山峦之中,金华山高耸入云,呈现出一片紫色的巍峨景象。 山顶之上是那湛蓝如洗的天空,天空洒下的光芒仿佛温柔地环抱着那美如琼玉的高台。 我把船系好,靠近那陡峭的绝壁,然后拄着拐杖,沿着曲折的山路艰难前行,探寻每一处幽径。 到达高处后,我环顾四周,俯身俯瞰层层山峦,此时一种宁静淡泊之感涌上心头,山川河谷在视野中豁然开朗。 远处的雪岭在日光的映照下显得毫无生气,结霜的大雁发出声声哀鸣,那余音中满是悲戚。 在道观里,有如同玉女般的人跪着焚香祈福,仿佛仙人也在缭绕的雾气中缓缓走来。 我来到了陈公曾经读书的学堂,只见那石柱已经倾斜,上面布满了青苔。 悲凉的风似乎懂得我的心思,为我猛烈地刮起,这风声仿佛在为陈公这样的雄才而感到痛心疾首。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