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涨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余。 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 蛟龙亦狼狈,况是鼈与鱼。 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疎。 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东麻,散乱床上书。 不意远山雨,夜来复何如。 我游都市间,晚憩必邨墟。 乃知久行客,终日思其居。

译文:

想当初我住在浣花溪畔的浣花桥边时,溪里的水不过才一尺来深。那溪底的白石清晰可见,仿佛伸手就能握住,甚至感觉水里都能容得下车辆行走。 可是到了秋天和夏天,溪水忽然就泛滥起来,哪只是漫进了我的屋子啊。就连那蛟龙在这泛滥的溪水中都显得狼狈不堪,更何况那些鳖和鱼呢。 今天早上,溪水已经退下去一半了,可我要回去的路上,每走一小步都很艰难。马儿嘶叫着,我却不敢让它前行,因为前面有深深的淤泥。 屋东边的麻还是青青的,可屋内我的书却散乱地丢在床上。真没想到远处山里下的雨,会让溪水泛滥成这样,也不知道昨夜这雨又下得如何。 我曾在都市里游历,晚上总会在乡村村落中休息。从这经历我才明白,那些长久在外漂泊的旅人,整天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啊。
关于作者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