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 放歌行

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 庆云从东来,泱漭抱日流。 升平贵论道,文墨将何求。 有诏征草泽,微臣献谋猷。 冠冕如星罗,拜揖曹与周。 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 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父愁。 但营数斗禄,奉养毋丰羞。 若得金膏遂,飞云亦可俦。

译文:

我向南渡过洛阳的渡口,向西眺望那传说中的十二楼。 在明堂之中,天子端坐着接受朝拜,每月初一,诸侯们纷纷前来朝见。 悠扬的清乐在千门万户间奏响,皇家的风范教化遍布九州大地。 祥瑞的庆云从东方飘来,浩浩荡荡地环绕着太阳流淌。 在这太平盛世,人们重视的是谈论治国之道,舞文弄墨又有什么追求呢? 皇上下诏征召民间的贤才,我便献上自己的谋略和建议。 朝堂上官员们的冠冕如同繁星般罗列,大家相互拜揖,就像当年的曹参和周公一样。 追逐权贵、望尘而拜不是我所做的事,我为朝廷写赋也暂且搁置。 有幸得到国中贤士的赏识,因此我得以脱下砍柴人的粗布衣服。 如今我放声高歌,以此来慰藉我像吟唱《梁父吟》时那样的忧愁。 我只谋求几斗俸禄,用来奉养家人,不求丰盛的美食。 如果能够实现炼制金丹的心愿,那与乘云飞升也没什么两样了。
关于作者
唐代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