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湛非摇此法源,当机莫厌假名存。 直须过量英灵汉,方入无边广大门。 万境交罗元不二,六窗昼夜未尝昏。 翻思庞老事无别,掷剑挥空岂有痕。
又六湛堂
译文:
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禅理,以下是较为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
这佛法的根源既不是湛然不动,也不是动荡摇晃的状态,当面临当下机缘时,不要厌烦这些假名概念的存在。
只有那些超越常人的英灵豪杰,才有资格踏入这无边无际、广大深邃的佛法之门。
世间万千境界相互交织罗列,本质上并无差异,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如同六扇窗户,无论白天黑夜都不会昏暗。
回想起庞居士的事迹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掷剑挥空,哪里会留下痕迹呢?
在这首诗里,“湛”“摇”“假名”“六窗”“庞老”等都有着禅学相关的含义。“湛”可理解为安静不动,“摇”是动的状态;“假名”指用来表述佛法概念的名称;“六窗”对应人的六根;“庞老”指唐代禅僧庞居士,他有掷剑挥空的典故,代表对事物不执着、超脱的境界。整首诗意在传达一种超越二元对立、对佛法真谛的领悟。
关于作者
宋代 • 释宗杲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