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蜡梅呈李仲孙

霜铺鸳瓦茸茸白,红日破寒舒晓色。 小枝斜傍碧阑干,光透香融娇欲滴。 缘何便证紫金容,胜妙从来众香国。 时世梳粧嫌不称,岂假嫩黄拂宫额。 清润疑和玉髓膏,鲜妍似炼鸾蜂液。 团香掠蘂太辛勤,堪笑蜜房屯羽客。 更有一般超绝处,画史尽工描不得。 漏板丁丁夜向阑,金波浸影寒光溢。 赏奇自昔属多情,况复南人多未识。 恰及开时寄一枝,后时便恐香难拾。 须藉高才与发扬,妙句收归花萼集。

译文:

寒霜如毛茸茸的白毯,铺满了鸳鸯瓦。一轮红日穿透了寒意,舒展开清晨的亮色。 蜡梅的小枝斜倚在碧绿的栏杆旁,阳光穿透花枝,香气在空气中交融,花朵娇美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为什么蜡梅能呈现出这般如紫金般高贵的姿容呢?要知道它在这众香汇聚的国度里,向来就是超凡绝妙的存在。 当下流行的梳妆打扮,都配不上蜡梅的气质,它哪里需要用那嫩黄的颜色去装点宫人的额头呢。 它色泽清润,让人怀疑是和着玉髓膏长成的;娇艳鲜妍,好似是用鸾蜂的精华提炼而成。 蜜蜂围绕着蜡梅的花蕊,忙着采集花香,真是辛苦,它们那蜂房里忙碌的样子,实在是惹人发笑。 蜡梅还有一处超绝的地方,就算是技艺高超的画师,也无法把它的神韵描绘出来。 夜晚将尽,更漏声丁丁作响,月光如金波一般,浸照着蜡梅的影子,散发着清冷的光辉。 自古以来,欣赏奇花异草就是属于多情之人的雅事,更何况南方很多人都还不认识蜡梅呢。 正好在蜡梅开放的时候,寄上一枝,要是错过了这个时候,恐怕就难以再寻到它的香气了。 这就需要您这样的高才之人来为它宣扬,用美妙的诗句把它收录进如同《花萼集》一样的佳作之中。
关于作者
宋代刘才邵

刘才邵(一○八六~一一五七),字美中,自号檆溪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上舍释褐,时年二十四,调赣、汝二州教授,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宣和二年(一一二○),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校书郎。高宗即位,乞养亲闲居十年。以御史中丞廖刚荐,为秘书丞,迁吏部员外郎、典侍右选事。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迁军器监丞。十四年,由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八)。以忤秦桧,出知漳州,官满奉祠。二十五年桧卒,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卒年七十二。有《檆溪居士集》二十二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其中诗三卷。事见宋周必大《檆溪居士集序》,《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刘才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所存诗。新辑得集外断句,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