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滚滚青于蓝,山如阵马方𫎺𧽼。 景趣虽从开辟有,登览正赖人谋参。 济川亭古伤险狭,石岸缺落呈嵚嵌。 可怜眼界方冗杂,风月为之久不堪。 使君才高蕴机鉴,妙思能发神所缄。 异时一见已经意,施设先后难相搀。 政成将去觐丹阙,一新栋宇何耽耽。 就增亭阁跨空阔,径从人境超尘凡。 波光挟日动飞栱,簷影窥江凌过帆。 栏危更觉明月近,浪涌正值秋风酣。 螺峰晚霭助遥碧,鹭渚归翼穿晴岚。 东望青原森欲动,祖意岂复劳穷探。 夜深定有水仙集,霓裳练帨垂毵毵。 云烟态度日夕异,词客赋咏劳雕劖。 公归指日登华要,雍容鸣玉横犀𥮾。 湖山高会驻清赏,尚应回首江之南。
霁虹亭
译文:
江水滚滚流淌,那青色比蓼蓝染出的颜色还要深,山峦如同排列成阵的战马,正奔腾驰骋。
这山川景色的趣味,虽然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但要能好好地游览观赏,还得依靠人的谋划参与。
那济川亭年代久远,让人感伤它既危险又狭窄,石砌的岸壁缺损剥落,呈现出高险不平的样子。
可惜以往人们的视野杂乱无章,清风明月都好像很久以来都难以让人满意。
我们的使君才华卓越,内心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精妙的构思能发掘出如同被神灵封存的美好创意。
他早先一见到这里的景象就已经有了主意,各项设施的安排先后有序,有条不紊。
他政绩斐然,即将前往京城朝见皇帝,却把这亭台楼阁重新修建得高大壮观。
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亭阁,横跨在广阔的空间之上,一下子就让人从尘世之境超脱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波光带着日光,晃动着飞檐下的斗拱;亭阁的檐影倒映在江面上,仿佛要凌驾于过往的船帆之上。
站在高高的栏杆旁,更觉得明月近在咫尺;波浪汹涌时,正赶上秋风猛烈。
傍晚,螺峰上的暮霭增添了远处的碧色;白鹭从栖息的小洲归巢,它们的身影穿过晴朗山间的雾气。
向东望去,青原山树木茂密,好像在微微晃动,佛法的真谛难道还需要费力去探寻吗?
夜深人静时,想必会有水中仙子聚集,她们穿着霓裳羽衣,佩着白色的丝带,衣带飘飘。
云烟的姿态早晚各不相同,让那些文人墨客费尽心思地雕琢词句来吟咏。
使君不久之后就会回到朝廷担任显要的官职,从容地身佩美玉,头戴犀簪。
即使在朝廷参与高雅的聚会,享受清欢雅赏时,应该还会回头想念这江南的湖光山色吧。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才邵
刘才邵(一○八六~一一五七),字美中,自号檆溪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上舍释褐,时年二十四,调赣、汝二州教授,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宣和二年(一一二○),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校书郎。高宗即位,乞养亲闲居十年。以御史中丞廖刚荐,为秘书丞,迁吏部员外郎、典侍右选事。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迁军器监丞。十四年,由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八)。以忤秦桧,出知漳州,官满奉祠。二十五年桧卒,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卒年七十二。有《檆溪居士集》二十二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其中诗三卷。事见宋周必大《檆溪居士集序》,《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刘才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所存诗。新辑得集外断句,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