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与后浪,推引不自休。 谁知桥下水,终古何曾流。 喧寂两俱遣,已自非良谋。 避喧趋寂者,岂免一处收。 吾人识真际,不向中邉求。 聊复起小亭,对此竹桧幽。 云烟互明灭,草木自春秋。 诸法如露电,乾坤一浮沤。 试看究竟处,还有起灭不。 想当隐几时,萧然任天游。 不同习枯禅,兀兀守一丘。
题欧阳炳文真止亭
译文:
前面的波浪和后面的波浪,相互推涌牵引,一刻也不停息。
谁能知道那桥下面的水啊,从古到今又何曾真的流动过呢。
把喧闹和寂静都抛在一边,这本来就不是好的办法。
那些避开喧闹去追求寂静的人,难道就能免除陷入某一种极端的局限吗?
我们这些人要是能认识到事物的本真,就不会在表面的中间状态去寻求答案。
姑且在这里建起一座小亭子,面对着这片清幽的竹子和桧树。
云烟时明时暗地相互交替,草木自然地经历着春秋的变换。
世间一切事物就如同露水和闪电一样短暂易逝,整个天地也不过像一个漂浮的水泡。
试着去探寻事物的究竟之处,看看还有没有所谓的兴起和灭去呢。
想来当(亭的主人)靠着几案休憩时,能潇洒自在地顺应自然遨游。
这和那些修习枯禅,呆呆地守着一方之地的人可不一样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刘才邵
刘才邵(一○八六~一一五七),字美中,自号檆溪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上舍释褐,时年二十四,调赣、汝二州教授,湖北提举学事管干文字。宣和二年(一一二○),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迁校书郎。高宗即位,乞养亲闲居十年。以御史中丞廖刚荐,为秘书丞,迁吏部员外郎、典侍右选事。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迁军器监丞。十四年,由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八)。以忤秦桧,出知漳州,官满奉祠。二十五年桧卒,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寻权吏部尚书。以疾请祠,卒年七十二。有《檆溪居士集》二十二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其中诗三卷。事见宋周必大《檆溪居士集序》,《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刘才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所存诗。新辑得集外断句,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