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二首 其二

涉海必假舟航,登山当寻蹊径。 每叹修身错路,譬如饮药加病。 逢人须是问津,有心未免击磬。 况遇先觉先知,早明不垢不净。 七情涣若冰雪,一性湛然渊静。 虚无体道合真,恬淡乐天知命。 外之寇贼消亡,内焉邦家昌盛。 初守一以处和,乃无事而生定。 教不倦称乎仁,德分人谓之圣。 故玉非琢不成,惟木从绳而正。 要明师指药物,藉元神为本柄。 大道多歧亡羊,至人用心若镜。 何妨常善救物,免使大惑易性。 门庭既已趣入,根株亦须穷竟。 直至出死超生,方知聋者善听。

译文:

要渡过大海,必须借助舟船;要攀登高山,应当寻找山间小路。 我常常感叹有些人在修身的道路上走错了方向,这就好比本来是吃药治病,结果病情却加重了。 碰到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向他们请教正确的途径,心中若有追求,就难免会像击磬的人一样表露心意。 更何况遇到那些有先见之明、知晓真理的人,要趁早明白世间万物本质上无所谓洁净与污浊。 人的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能像冰雪遇到暖阳一样消散,人的本性就会像幽深平静的潭水一样澄澈。 让自己的身心处于虚无的状态,与“道”契合,达到纯真的境界,以恬淡的心态对待生活,安于自己的命运。 这样一来,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就会消失,内心的精神世界会繁荣昌盛。 一开始坚守内心的纯正,让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自然就能够在平静无事中获得安定。 孜孜不倦地教导他人,这可称得上是“仁”;把自己的品德分享给别人,这就是“圣”。 所以美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木材只有依照墨线才能被加工成端正的材料。 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需要明师来指引,还得借助自身的元神作为根本的支撑。 就像大道有许多岔路会让羊走失一样,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若不专注就容易迷失方向,而品德高尚的人内心就像镜子一样,能够清晰地映照万物。 不妨经常去救助万物,避免让人陷入大的迷惑而改变了自己的本性。 既然已经踏入了追求真理的门径,就必须把根源探究清楚。 一直到超脱生死的境界,才能明白看似耳聋的人其实有着独特的“听力”,能听到常人听不到的真理。
关于作者
宋代郭印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见宋人著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