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端伯安抚养生歌

大道靡涉多歧,迷涂争求捷径。 采御未免摇精,道引止能祛病。 服食一藏偏强,烧炼千金或罄。 纷纷小法小功,往往匪清匪净。 那知反照内观,専在致虚守静。 况始生之神气,即本来之性命。 源深其流必长,根固其叶斯盛。 刳心自契真空,减息终成大定。 谓虚固可集道,非睿不能作圣。 夫人受中以生,惟我独得其正。 斡旋天地之机,提挈阴阳之柄。 每嗟坐禅学佛,有似磨塼作镜。 聚块积尘非理,槁木死灰失性。 直须大用见前,方是真仙究竟。 不生故能生生,古语由来堪听。

译文:

这首诗围绕养生之道展开,以批判常见误区、倡导正确理念为核心,强调内观守静、回归本真以达养生目的,下面是它的现代汉语译文: 大道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岔路可走,可人们却在迷途之中争着去寻求所谓的捷径。 靠采阴补阳之类的方法免不了会动摇人的精气,而做一些导引之术也仅仅只能祛除一些疾病而已。 服食丹药或许能让某一脏腑暂时强壮起来,但花费千金去烧炼丹药,可能最后钱财都消耗光了也没什么效果。 世间这些纷纷扰扰的小法术、小功夫,往往既不纯净也不清净,难以达到养生的真正目的。 他们哪里知道,反观自身、内省精神,关键在于让内心虚静,坚守宁静的状态。 要知道,人刚诞生时的神气,就是人本来的性命。 源头深邃,它的水流必然长远;根基稳固,它的枝叶才会茂盛。 抛开世俗的杂念,自然能契合那空明的境界;减少呼吸的频率,最终能达到高深的禅定状态。 虽说内心虚静可以集聚道的力量,但如果不是聪慧明智之人,是难以成就圣贤之境的。 人都是秉承天地中和之气而生,可只有坚守正道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人应该掌握天地运转的关键,把握阴阳变化的规律。 我常常感叹那些坐禅学佛的人,就好像是在磨一块砖想要把它变成镜子一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像堆积土块、积聚灰尘一样盲目修行,这不符合常理;心如槁木、形如死灰,这也失去了生命的本性。 必须要有大彻大悟的智慧和行动出现在眼前,才是真正达到了仙人的境界。 不追求外在的生生不息,而是守住内在的根本,才能真正实现生命的延续,古人的这些话真的值得我们好好聆听啊。
关于作者
宋代郭印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见宋人著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