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西美制置

谛观天地间,物物无非易。 有情洎无情,与我固真一。 伏羲未仰俯,卦象已先画。 乾坤易之门,神机尽开辟。 周文鲁仲尼,传授何太密。 古今元共处,心心印空寂。 展编韦三绝,门人岂语诘。 曾高本愚鲁,超然入于室。 子思中庸篇,孟轲仁义术。 于易初不言,此道皎如日。 寥落余千载,学者空陈迹。 条叶竞寻采,几人撷其实。 盘根有仙李,灵芽一枝出。 衣钵自家传,独智探圣域。 契兹三圣书,羹墙面相觌。 雅怀亲炙愿,进退终跼蹐。 达人具大观,胸次吞溟渤。 斐章露肝胆,犹愧多言失。 傥许接玄谈,平生事已毕。

译文:

仔细观察天地之间,世间万物没有不处在变化之中的。无论是有情感的生物还是无情感的事物,和我本质上都是相同一体的。 在伏羲还没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前,卦象其实已经预先存在于自然规律之中了。乾坤两卦是《易经》变化的门户,其中蕴含的神奇机妙都由此得以开启。 周文王和孔子,他们对《易经》的传授是何等的严密精深。古人和今人其实本质上是相通共处的,他们的思想就像心与心之间印照着那空明寂静的真理。 孔子为了研习《易经》,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他的弟子们哪里敢随意质疑。曾子和子思原本资质愚鲁,却能超凡脱俗地深入领悟《易经》的精髓。 子思写了《中庸》,孟子倡导仁义之术。他们对于《易经》虽然最初未曾多言,但所讲的道理就像太阳一样明亮清晰。 然而千百年过去,这其中的学问渐渐冷落,学者们大多只知道追寻那些陈旧的事迹。人们竞相去采摘枝叶,又有几人能摘取到其中的果实呢? 如今有您这位如仙的李氏,就像从盘根错节中长出的一枝灵芽。您传承自家的学问衣钵,凭借独特的智慧探索圣人的境界。 您契合了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的经典著作,仿佛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我心怀敬仰,渴望能亲受您的教诲,却又因自身的拘谨而进退两难。 您这样的通达之人有宏大的视野,胸怀能容纳大海。您文采斐然,吐露真诚,但我还是惭愧自己言语过多可能会有失误。 倘若您能允许我与您畅谈玄理,那我这一生的心愿就算完成了。
关于作者
宋代郭印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见宋人著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