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都试院考校已毕诸公尚恨遗才勉作数语释其意

平时参与商,会遇何由缘。 相从棘闱中,再见月之弦。 欢然臭味合,言笑浩无边。 论事快今古,谈玄贯天渊。 白袍阅多士,灯窗极精研。 所得乃溢数,无路能周旋。 踌躇不忍舍,在野恐遗贤。 我时职监视,日食亦千钱。 一言为订正,少逭饕餮愆。 譬如满盘珠,差择先光圆。 又如采美玉,疵瑕终弃捐。 兹事既不免,吾心白日悬。 群公人中杰,行簉蓬瀛仙。 愿开取士额,条画奏上前。

译文:

平日里大家就像参星和商星一样,此出彼没,很难有机会相遇。如今能在这科举考试的场所相聚,已经是月亮到了弦月之时(表示经过了一段时间)。 大家相处得十分愉快,彼此志趣相投,有说有笑,氛围轻松自在没有边际。我们一起畅快地谈论古往今来的大事,探讨玄奥的道理,上至天空下至深渊,无所不包。 我们审阅了众多学子的答卷,在灯光下的书桌前仔细钻研评判。最终选拔出来的人数超出了原本的名额,可还是觉得难以周全地照顾到每一个有才华的人。 大家都犹豫不决,实在不忍心舍弃那些有才能的人,担心有贤才被遗落在民间。我当时负责监考,每天也能得到千钱的俸禄。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对评判结果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见,稍稍减轻一下自己“贪吃俸禄”的愧疚。 这就好像满满一盘珍珠,我们要挑选的话肯定先选那些光亮圆润的;又如同开采美玉,有瑕疵的终究会被舍弃。这样的筛选之事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的内心就像白日一样光明磊落。 诸位大人都是人中之豪杰,将来必定能跻身于朝廷的贤才之列。希望能增加录取士子的名额,制定出相关的方案向皇上奏报。
关于作者
宋代郭印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著《云溪集》,不见宋人著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