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县令陈梦兆鱼乐轩

有乐宁尔忧,无忧乃至乐。 观身见物理,鱼乐岂子各。 万生扰为病,安静即艮药。 何以适其情,已定要无虐。 江湖与此池,等是泉未涸。 周旋苟得所,是处觉寛绰。 君看濒海民,兹物困剽掠。 纵横堕钩网,琐细入杯杓。 谁云沧海广,游泳渺无托。 乃知尺泽间,所乐逾纵壑。 我家一亩宫,隙地不容凿。 未能禁数罟,念此每怀怍。 陈公吏之师,养善息群恶。 爱民以及鱼,退念此盘礴。 鱼亦喜公来,出没供笑谑。 当年濠上游,天籁纷酬酢。 昭琴既不鼓,应问两俱错。 贤哉郑国侨,一物心无著。 但信悠然语,未悟已投镬。 悬知此鱼烹,不羡波间跃。 谁当较异同,我亦无今昨。

译文:

人要是心中有快乐,哪还会有忧愁呢?没有忧愁,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快乐。审视自身去探寻事物的道理,鱼儿的快乐难道和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世间万物因纷扰而产生弊病,而安静就是最好的良药。怎样才能让心情舒畅呢?内心安定且不互相残害就可以。江湖和这小小的池塘,只要泉水不干涸,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能在所处之地自在周旋,那么无论在哪里都会觉得宽舒自在。 你看那沿海的百姓,这些水族生物饱受掠夺之苦。它们横七竖八地落入鱼钩渔网之中,连细小的鱼儿也被捞起来装进杯勺。谁说沧海广阔呢,那些鱼儿在其中游动却仿佛没有安身之所。由此可知,在小小的池塘里,鱼儿的快乐或许超过在大沟壑中畅游。 我自己家里只有一亩大的院子,连一小块空地都容不下开凿池塘。我也没办法禁止细密的渔网捕鱼,想到这些我常常心怀愧疚。 陈公是官吏们的表率,他培养善念、平息恶行。他爱护百姓也推及到鱼儿,闲暇时就会在这里盘桓。鱼儿也欢喜陈公到来,它们在水中出没,仿佛在与人嬉笑戏谑。 当年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之上游玩,他们关于鱼乐的对话如自然的声响般你来我往。但如果像惠子那样不再去深入感悟,其实两人的观点都有偏差。 贤明的郑国子产,对待万物心中没有执念。他只相信“悠然自得”这样的话,却没意识到自己已把鱼放入锅中煮了。 我料想这里的鱼即便面临被烹煮的命运,也不会羡慕那些在水波间跳跃的鱼。谁又能去计较这其中的异同呢?对我来说,现在和过去也没什么分别了。
关于作者
宋代陈渊

陈渊(?~一一四五),字知默,初名渐,字几叟(《宋元学案》卷三八),学者称默堂先生,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瓘从孙。早年师事杨时,时以女妻之。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以恩为吉州永丰簿。高宗建炎中摄永新令(本集卷一九《上都督张丞相书》)。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充枢密院计议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宋史》本传作五年,枢密院编修官)。七年,以事出监潭州南岳庙(本集卷一三《辞免举贤良状》)。李纲辟为江南西路制置司机宜文字。八年,召对,赐进士出身,除秘书丞(同上书卷一二一、《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八)。九年,除监察御史,迁右正言。十年,以忤秦桧,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五年卒。遗著由婿沈度编刻《默堂集》二十二卷(《默堂集序》)。《宋史》卷三七六及《永乐大典》卷三一五○引《延平志》幷有传。 陈渊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影宋钞本《默堂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八《默堂集》(简称小集)等。新辑集外诗附编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