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仲髙提刑所藏文与可墨竹

萧郎画竹称逼真,与可所作尤绝伦。 不将丹青借粉饰,直把宝墨传精神。 渭川万个在胸次,援毫戏扫如烟云。 眼前先见欲画者,兔起鹘落气益振。 稚枯偃仰尽变态,笔力斡转风霆春。 平生知作几千幅,得心应手老斵轮。 当时谁是识画者,谪仙东坡盖其人。 老坡亦善作此画,意虽已到法未亲。 是中妙处不传授,但得木石枯鳞皴。 自从兵火丧乱后,锦囊玉轴随埃尘。 公于何处得此本,四枝墨色犹鲜新。 风梢雨叶间浓淡,纷披屈折节脉匀。 置之座右涤炎暑,飒飒更觉秋声闻。 子猷会见定绝倒,安用日事栽培勤。 只今与可骨已朽,妙迹散落此幸存。 愿公秘惜勿轻示,更筑小堂名墨君。

译文:

萧悦画竹子号称十分逼真,而文与可所画的竹子更是无与伦比。 他不用色彩颜料去刻意粉饰,直接用珍贵的墨汁来传达竹子的精神气韵。 他心中仿佛装着渭川那成千上万的竹子,提笔作画时,笔下的竹子就像烟雾云霞般自然洒脱。 在动笔之前,他眼前就已经浮现出想要画的竹子形象,如同兔子跃起、鹘鸟俯冲那样敏捷,气势愈发振奋。 他笔下的竹子,无论是稚嫩的还是枯老的,仰着的还是俯着的,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笔力运转间仿佛带着风霆般的气势,又有着春天的生机。 文与可一生不知画了几千幅竹子画,作画时得心应手,就像那位技艺娴熟的老斲轮人。 当时谁是真正懂画的人呢?那大概就是像谪仙人李白一样豪放的苏东坡了。 苏东坡也擅长画竹子,他的意境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技法上还不够精湛。 文与可画竹的妙处并不轻易传授给别人,苏东坡只学到了画木石时那种枯涩的皴法。 自从经历了兵火战乱之后,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都随着尘埃散失了。 您是从哪里得到这幅文与可的墨竹画呢?画上的四枝竹子,墨色依然十分鲜艳清新。 竹梢在风雨中的姿态,墨色有浓有淡,枝叶纷披、曲折,竹节和脉络都十分匀称。 把这幅画放在座位右边,可以驱散炎热的暑气,还能让人仿佛听到飒飒的秋声。 要是王徽之见到这幅画,一定会惊叹倾倒,哪里还需要每天辛勤地去栽培竹子呢。 如今文与可早已去世,他的精妙画作散落各地,这幅画能幸存下来实在难得。 希望您能好好珍惜,不要轻易拿给别人看,还可以再建一座小堂,取名为“墨君堂”。
关于作者
宋代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