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上元宰胡俊明蒋山勤老唱和古风

竺教流传入中土,以相求之无自可。 达磨西来直指心,拟议之间已蹉过。 皮髓谁分深浅机,祖祢翻贻子孙祸。 钟山禅老真可人,髙唱宗风震江左。 学流云集欲何为,佛祖要须自心作。 宰官倥偬牒讼间,偷暇相从还作么。 也知襟抱素相亲,更把篇章迭酬和。 词严义密读难晓,字顺文从识皆妥。 应怜孤陋方杜门,亦欲追随良未果。 故将佳句寄幽人,此意勤渠滋愧荷。 谈空摩诘无一言,听法文殊非两个。 若将情解议真如,明眼人前应看破。 世间万法互低昂,正若旋轮与推磨。 随时俯仰乃善谋,就中拙者无过我。 九折羊肠欲着鞭,万里沧溟思纵柁。 只今行年四十余,已觉衰颓多坐卧。 平生作具何所施,尽以付之一弄火。 回光返照默自参,妙湛本然无点涴。 公方齿壮志气豪,正可立功同魏颗。 胡为亦复味禅那,坐视轩裳如絷锁。 莲社庄严清净池,丈室含容髙广座。 他时共结香火缘,心期耿耿当非颇。 为余稽首问勤师,如师材德诚磊砢。 钓龙罗凤大江滨,法器谁为语无堕。 庭前倘有立雪人,我欲因风致三贺。

译文:

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后,如果仅从外在的形式、表象去寻求佛法,那是找不到真正的佛法的。达摩祖师从西方来,直接指明了人心即佛性的道理,可要是在心中产生各种疑虑、思量,那就已经错过领悟的时机了。 在禅宗传承里,像“皮髓”之喻这种区分佛法领悟深浅的玄机,又有谁能真正参透呢?祖师们的一些教导和传承的方式,反而给后世子孙带来了诸多纷争和困惑。 蒋山的禅老真是令人敬佩之人,他高声弘扬禅宗的宗风,威震江东。众多学佛之人像云一样聚集在他身边,可他们到底想要做什么呢?其实佛祖之境要靠自己内心去体悟、去证得。 上元县宰胡俊明平日里在繁忙的公文中处理各种案件,还要抽空去与禅老交往,这又是为何呢? 我也知道他们俩志趣相投、心意相通,还相互用诗词唱和。他们的诗词言辞严谨、义理细密,读起来让人有些费解,但文字通顺、行文流畅,每个字的运用都恰到好处。 他们或许怜悯我孤陋寡闻,一直闭门不出,也想让我追随他们一同参学,可惜我未能成行。所以他们把优美的诗句寄给我这个隐居之人,这份殷勤的心意让我十分惭愧、感激。 就像当年维摩诘居士谈空时默默无言,文殊菩萨听法时也不拘泥于形式,这才是真正的领悟。如果用世俗的情感和见解去议论真如之理,在明眼人面前肯定会被看穿。 世间的万事万物相互起伏、高低不定,就如同转动的轮子和推动的磨盘一样。能够顺应时势、随遇而安才是好的谋略,在这方面没有比我更笨拙的人了。 我曾经也想在曲折艰难的人生道路上策马扬鞭、奋勇前行,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像在万里沧海中掌舵行舟一样有所作为。 如今我四十多岁了,已经感觉身体衰弱,常常坐着或躺着。我这一生所具备的才能和手段又能施展到哪里呢?都把它们付之一炬算了。 我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反观自己的内心,默默参究,发现那妙明湛然的本心原本是纯净无染的。 胡公你正当壮年,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正可以像春秋时期的魏颗那样建功立业。为什么也沉醉于禅理,把功名利禄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呢? 蒋山就像庄严清净的莲社,禅房里有着能容纳众人的高大座位。以后我们一同结下香火之缘,这份心意我是真诚笃定、绝无差错的。 请你替我向勤老禅师行礼问候,像他这样有才华、有品德的人真是磊落不凡。在大江之畔,招揽着各方人才,不知道谁能真正领悟佛法、言语不犯过失。 倘若禅堂前有像当年慧可那样为求法而雪地站立的人,我定要借着风势向他致以三次祝贺。
关于作者
宋代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