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伯时画归去来图

渊明诗成无色画,龙眠画出无声诗。 两公恐是前后身,二妙略殊今昔时。 我顷诵诗不知处,今乃按图俱得之。 当时想见归意好,扁舟飏水风吹衣。 壶觞未饮入室酒,玉色先见迎门儿。 岂无故老说情话,尚有残菊依东篱。 云归鸟倦自有意,欲辩已忘谁复知。 龙眠得之心应手,笔所到处心相随。 僮奴似有傲世色,草木亦带烟霞姿。 痴儿方办公家事,此老自挟南亩犁。 人生异趣岂不远,心如鐡石终难移。 我今此意不自事,老去见画空惭非。

译文:

陶渊明写下的诗篇,就如同是没有色彩的画作,将田园生活和归隐之意展现得栩栩如生;李伯时画出的《归去来图》,恰似那无声的诗篇,把陶渊明诗中的意境完美地呈现在画纸上。 这两位先生啊,恐怕是前世和后世的同一个灵魂转世。他们这两样绝妙的技艺,虽然在时间上略有先后,却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我以前诵读陶渊明的诗作时,脑海中想象不出具体的画面场景。如今看着这幅画,诗里的那些景象一下子全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了。 可以想象当年陶渊明归隐时那愉悦的心境,他坐着小船在水上轻快地前行,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衣裳。 还没走进家门,那家中的美酒仿佛已经散发出香气。一进家门,就看到面容如玉般可爱的孩子迎了上来。 在家乡,肯定还有老朋友们和他亲切地谈着家常。院子里的东篱边,或许还残留着几株菊花。 天边的云朵缓缓归山,疲倦的鸟儿也飞回巢穴,它们似乎都有着自己的归意。陶渊明想要分辨其中的真意,却早已忘了该如何表达,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李伯时作画时得心应手,他的笔所到之处,心意也紧紧相随。画中的僮仆好像都带着一种傲世的神色,画里的草木也仿佛带着烟霞般的风姿。 那些庸碌的官员还在一本正经地处理着公事,而陶渊明却悠然自得地拿着农具在田野里耕种。 人生的志趣差异竟是如此之大,有的人的心就像铁石一样难以改变。 我如今也有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的心意,却不能付诸行动。年纪大了,看到这幅画,只觉得满心惭愧啊。
关于作者
宋代周紫芝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