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孙佩兰轩

我友李仲孙,饬身一何介。 被服古衣冠,昂然伟而怪。 开轩蓬户中,纫兰以为佩。 布袍揖公卿,脱帻卧江海。 方其得意时,天地不能碍。 荷锄入深林,剪薙发幽荟。 清芬动窗壁,蕙若连光彩。 君看紫绶翁,腰垂黄金带。 璜珩错琚瑀,印章如斗大。 步趋踏龙尾,锵然中音会。 岂如此香草,擢秀繁霜外。 秋风落万木,臭味久逾在。 我思轩中人,免食三斗艾。 梦寐欲见之,一往清鼻界。

译文:

我的好友李仲孙,修身律己是多么的耿介。他身着古代样式的衣裳,头戴古帽,气宇轩昂,看起来既伟岸又与众不同。 他在简陋的茅屋中开了一间小轩,用纫好的兰花作为身上的佩饰。他穿着布袍,能坦然地向公卿贵族作揖行礼;有时又洒脱地摘下头巾,随意地卧于江海之畔。当他得意畅快之时,仿佛天地都不能限制他的自由。 他扛着锄头走进幽深的山林,铲除杂草,让幽兰等香草得以生长。那清幽的芬芳弥漫在窗壁之间,蕙草和杜若相互映衬,光彩夺目。 你再看那些身着紫色绶带、腰垂黄金带的达官显贵,他们身上的璜、珩、错、琚、瑀等玉佩叮咚作响,所佩戴的印章如斗一般大。他们迈着方步在朝堂上行走,那玉佩的撞击声好似能和音乐的节奏相契合。 但他们哪里比得上这高洁的香草,能在繁霜中依然茁壮成长、绽放秀色。秋风扫落了无数树木,可香草的香气却久久留存。 我思念着轩中的李仲孙,他能远离那些不良的气息,就像能免食那味道刺鼻的三斗艾草一样。我在梦中都渴望见到他,只要一想到他,就感觉一阵清爽沁入鼻间。
关于作者
宋代王庭珪

王庭珪(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珪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