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能徒步上书献天子,又不能移书帝城结王公。 欲将笔力扛九鼎,纸上有说能平戎。 宣和治极久忘战,羯奴骑马嘶淮甸。 是时犹屯百万师,无人北向放一箭。 大臣搏手知何为,草间公卿儿女啼。 至今谋国无上策,读君断藁令人悲。 君家人物照青汗,曲江犹识胡雏乱。 他年论事要回天,应向荆州寻好汉。
张持操携徐献之侍郎书见访兼出示著述中兴论诸杂文为赋诗一篇以文轴还之他日亦录寄献之也
译文:
你呀,既没有去徒步远行上书给天子,以献上自己的良策;又没能写信到京城去结交王公大臣,来为自己谋得施展抱负的机会。
你却想着凭借自己的笔力,去扛起那如九鼎般重大的责任,在纸上写下那些能够平定外敌的谋略。
当年宣和年间,国家承平已久,人们早已忘记了战争的威胁。可那羯族的敌人却骑着马,在淮河边上肆意嘶鸣,侵扰我们的国土。
那个时候,国家还屯驻着百万大军呢,可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于向北放一箭,去抗击敌人。
大臣们急得搓手,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些公卿们也都像躲在草间的普通百姓一样,吓得让自己的儿女啼哭不止。
直到如今,国家在谋划国事方面还是没有好的策略。我读着你那些论断时局的文稿,心里不禁涌起一阵悲伤。
你家的人物可是名垂青史的。就像张九龄,早就看出了安禄山这个胡雏日后会叛乱。
将来要是有人能在议论国事时力挽狂澜,那应该到荆州去寻找像你这样的好汉啊。
关于作者
宋代 • 王庭珪
王庭珪(一○八○~一一七二),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诚斋集》卷八○《卢溪先生文集序》),吉州安福(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十九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六年(一一七○),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传世有《卢溪集》,此外著述颇多,均已佚。事见《省斋文稿》卷二九《王公行状》、本集卷首《王公墓志铭》。《宋史翼》卷七○有传。 王庭珪诗,以明嘉靖五年梁英刊《卢溪先生文集》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二五为诗,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李兆洛藏抄本《泸溪文集》二十卷(简称李本、卷一至卷一○为诗,藏上海图书馆)、清同治七年王廉端刊《泸溪集》十六卷(简称王本,卷一至卷八卷诗,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间采近人傅增湘校语(简称傅校)。集中杂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依次编为第二十六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