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王元渤舍人方智善学士求余作墨竹一首

堂名似贤人似竹,瘦节孤高照崕谷。 百年人与竹俱化,尚有诸孙来借宿。 家风爱竹余底事,至今十饭九不肉。 惟应说食诳枯肠,更写寒梢媚幽独。 王郎散带谈清虚,为竹造门颜不忸。 方英炯炯貌臞甚,门倚江干千个绿。 两家人物摠风流,石壁山前烟雨秋。 岂惟千首轻万户,胸中世袭潇洒侯。 我乃痴绝非画绝,怜此霜根贯金铁。 短绡淡墨持似公,更听哦诗声激烈。

译文:

### 逐句翻译 1. **堂名似贤人似竹,瘦节孤高照崕谷。** 堂名就像贤德之人,也如同竹子一般。那竹子瘦劲的竹节、孤高的姿态,照亮了山谷。 2. **百年人与竹俱化,尚有诸孙来借宿。** 经过百年时光,人与竹子都已消逝化作尘土,不过还有他们的后代子孙前来借宿。 3. **家风爱竹余底事,至今十饭九不肉。** 他们家风喜爱竹子,我思量这是为何呢?直到如今,他们吃饭常常十顿有九顿都没有肉。 4. **惟应说食诳枯肠,更写寒梢媚幽独。** 只能靠谈论美食来欺骗饥饿的肠胃,我再画些清寒的竹梢来陪伴这份清幽孤寂。 5. **王郎散带谈清虚,为竹造门颜不忸。** 王郎解开衣带,谈论着清净虚无的道理,为了竹子登门拜访,神情毫不扭捏。 6. **方英炯炯貌臞甚,门倚江干千个绿。** 方氏英才目光炯炯,面容十分清瘦,他家门靠着江边,有成千竿翠绿的竹子。 7. **两家人物摠风流,石壁山前烟雨秋。** 这两家的人物都十分风流潇洒,就像石壁山前那笼罩在烟雨之中的秋景一样迷人。 8. **岂惟千首轻万户,胸中世袭潇洒侯。** 他们哪里只是能写出众多诗篇而看轻万户侯的富贵呢,他们胸中仿佛世代承袭着“潇洒侯”的称号。 9. **我乃痴绝非画绝,怜此霜根贯金铁。** 我是痴迷于竹子但并非绘画高手,只是怜惜这如霜般坚韧、如金铁般刚劲的竹根。 10. **短绡淡墨持似公,更听哦诗声激烈。** 我用淡墨在短绡上画了竹子送给您,还想听您激昂地吟诗。 ### 整体解读 这首诗围绕“竹”展开,诗人先描绘了与竹相关的堂舍,感慨时光流转,贤人与竹虽逝但家风仍存。接着写王氏和方氏两家爱竹之人的事迹,赞美他们的风流潇洒和不慕富贵、坚守高雅的品格。最后诗人表明自己虽非画竹高手,但出于对竹子的怜惜画竹相赠,还期待听到对方激昂的吟诗声。
关于作者
宋代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