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见馈温剂云可壮元阳感而有作

世人服暖药,皆云壮元阳。 元阳本无亏,药石徒损伤。 人生百岁期,南北随炎凉。 君看田野间,父老多康强。 茅簷弄儿孙,春陇驱牛羊。 何曾识丹剂,但喜秫黍香。 伊予十年谪,日闻贵人亡。 金丹不离口,丱妙常在傍。 真元日渗漏,滓秽留空肠。 四大忽分离,一物不得将。 歌喉变哀音,舞衣换缞裳。 炉残箭镞砂,箧余鹿角霜。 咄哉此愚夫,取乐殊未央。 我有出世法,亦知不死方。 御寒须布帛,欲饱资稻粱。 床头酒一壶,膝上琴一张。 兴来或挥手,客至亦举觞。 涤砚临清池,抄书傍明窗。 日用但如斯,便觉日月长。 参苓性和平,扶衰固难忘。 恃药恣声色,如人畜豺狼。 此理甚明白,吾言岂荒唐。 书为座右铭,聊以砭世盲。

译文:

有客人送我温热滋补的药剂,说这可以增强人的元气,我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诗。 世上的人服用温热的补药,都说能增强人的元气。可实际上,人的元气本来并没有亏损,滥用药物只会白白地对身体造成损伤。 人生不过百年时光,无论是身处南方的炎热之地,还是北方的寒冷之处,都能适应。你看那田野之间,很多老人都身体健康。他们在茅草屋檐下逗弄儿孙,春天在田陇间驱赶牛羊。他们何曾认识那些丹药呢,只是喜欢自家高粱米饭的香气。 我被贬谪在外十年,每天都听闻那些达官贵人去世的消息。他们口中从不离金丹,身边常有年轻美貌的女子相伴。然而他们的真元之气却一天天渗漏,身体里只剩下了药物的渣滓秽物。当身体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这里代指身体)突然分离,也就是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什么都带不走。曾经欢快的歌喉变成了悲哀的哭声,漂亮的舞衣也换成了丧服。炼丹炉里只剩下残败的箭镞砂,箱子里还留着鹿角霜。 唉,这些愚蠢的人啊,追求享乐没有尽头。我有超脱尘世的方法,也知道所谓的不死之方。抵御寒冷需要布帛,想要吃饱得依靠稻粱。我床头放着一壶酒,膝盖上放着一张琴。兴致来了就随性弹奏,有客人到来就一起举杯畅饮。在清澈的池塘边清洗砚台,在明亮的窗户旁抄写书籍。日常的生活只要如此,便觉得日子过得悠长而惬意。 人参、茯苓药性平和,对于扶助衰弱的身体固然不能忘记。但如果依仗药物而放纵于声色之中,那就如同人养了豺狼在身边,迟早会被伤害。 这个道理十分明白,我的话哪里荒唐呢?我把这些话写成座右铭,姑且用来针砭那些被世俗蒙蔽双眼的人。
关于作者
宋代李光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