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山

有山昔飞来,神怪安可测。 万壑鼓风雷,千岩为羽翼。 胡为忽移徙,到此无倾侧。 灵越得奇峰,瑯琊失遗迹。 烟云随而至,杉篁古所植。 如何草创时,躺作瞿昙宅。 闻之有苾𫇴,岁久苦刓刻。 凿声响深崖,火烬淬层壁。 平为土木基,蔑有苍翠色。 金粟千亿身,窣堵百余尺。 回廊尽复叠,寸地无闲隙。 一聚红尘中,万瓦青烟羃。 成彼有为善,斯可长太息。 我试来寻山,山形俱变易。 方念此崭绝,安得如往昔。 不谓山之足,下落言偃室。 知是骞翥时,于兹堕岩石。 屹尔画疆畔,其谁敢侵蚀。 随宜得形胜,触目见崷崒。 小桂结沈阴,清露有疏滴。 巾履日可赏,琴樽雅成饰。 多谢对幽岑,亦足开烦臆。 若在祇园间,岂更存余碧。

译文:

曾经有一座山飞了过来,这其中的神奇怪异之事实在难以揣测。 万道沟壑中似有风雷鼓荡,千座岩石仿佛是它飞行的羽翼。 但它为何忽然迁徙,来到此地却稳稳当当没有倾倒。 灵越之地因此得到了一座奇峰,而瑯琊却失去了它的遗迹。 烟云随着山的到来而聚拢,杉树和竹子是古时就种植在这里的。 为何在最初开发时,就把这里建成了佛寺。 听说这里有僧人,岁月久了,山被肆意雕琢破坏。 开凿的声响在深崖间回荡,火把燃烧后的灰烬在层层石壁上留下痕迹。 平整土地成了土木建筑的地基,山上再也没有了那苍翠的颜色。 佛像如金粟般众多,佛塔高达百余尺。 回廊重重叠叠,一寸土地都没有空闲。 这里聚集在红尘之中,万千瓦舍被青烟笼罩。 成就了这些世俗意义上所谓的善事,实在让人深深叹息。 我试着来寻访这座山,山的形状已经完全改变。 正想着它曾经的险峻奇绝,哪里还能回到往昔的模样。 没想到在山脚下,还有言偃的祠庙。 想来是山飞行时,在这里掉落了一块岩石。 它巍然屹立划分着疆界,谁敢来轻易侵蚀。 这里也有适宜的地形美景,放眼望去尽是高耸的山峰。 小桂花树形成了浓密的树荫,清露稀疏地滴落。 我每日可以穿着巾履来此欣赏,弹琴饮酒增添雅趣。 感谢这幽静的山林,足以排解我烦闷的心情。 如果这里完全变成了佛寺,哪里还能留下这一片翠绿呢。
关于作者
宋代蒋堂

蒋堂(九八○~一○五四)字希鲁,号遂翁,本直兴(今属江苏)人。家于苏州(今属江苏)。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历知临川县,通判眉、吉、楚州,知泗州,召为监察御史。仁宗朝任侍御史,因谏阻废郭皇后事,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又降知越州,徙苏州。入判刑部,擢三司副使。复历梓夔路安抚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知应天、河中府及洪、杭、益、苏州,累迁枢密直学士。皇祐中,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六年卒(《文恭集》卷三九《蒋公神道碑》),年七十五。史称其清修纯饬,好学工时,有《吴门集》二十卷。《宋史》卷二九八、《吴郡志》卷二五有传。 蒋堂《吴门集》久佚,明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堂二十世孙𨱑掇拾遗篇,编为《春卿遗稿》、《春卿遗稿续编》各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武进盛宣怀重雕,并增《补遗》一卷。今以盛氏本为底本,编为一卷。参校守山阁丛书本《吴郡志》(简称吴志)。《吴郡志》及他书所存集外诗,另编为第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