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莽莽青山头,一穴四面飞泉流。 其初山间旧井涸,枯肠燥吻海众羞。 于时大士宝云者,颐指土脉智虑周。 山灵所感道心爽,檀施聿来工力鸠。 云锸齐下远雷动,石火内击飞星稠。 百尺虚空廓地表,一泓清冽呀深幽。 人疑从天随月窟,或问何处移龙湫。 次则其徒骇殊胜,竞持应器尝甘柔。 饥狖连臂喜跳掷,渴鸟引喙鸣钩辀。 碧甃光中辘轳晓,银床侧畔梧桐秋。 宝方金地互相映,谷鲋坎蛙难此留。 傍睨江形小衣带,下窥湖面卑浮沤。 何兹凿饮有功利,一掬入口醍醐优。 热者濯之昏钝决,病者沃之沈痼瘳。 而我时邀墨客去,松涧远挈都篮游。 净瓶汲引试香荈,雅具罗列无腥瓯。 比之玉乳不差别,诮彼炼丹多谬悠。 今兹泉眼在鲁坞,所喜云液邻莵裘。 苎翁既往乏鉴者,水记未载予将修。 此山此井永不废,此歌其庶传南州。
尧峰新井歌
译文:
在那白云茫茫的青山之巅,有一处泉眼,泉水从四面飞涌而出。
当初,山间的旧井干涸了,人们口干舌燥,就像肠子都枯干了一样,这成了众人的难堪之事。
这时,有位名为宝云的高僧,他仔细观察土地的脉络,智谋思虑周全。
山灵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内心畅快,于是各方的布施纷纷到来,人力和物力也都聚集起来。
人们挥动着如云般的铁锹,一同向下挖掘,那声音好似远处传来的雷声震动。挖掘时石头迸出火花,像密集的流星闪烁。
最终,在地面上挖出了百尺深的空洞,一汪清澈的泉水在幽深的洞穴中涌现。
人们怀疑这泉水是从天上随着月窟一同降临的,又有人猜测是从哪里移来了龙湫之水。
接着,高僧的弟子们也对这神奇的景象感到惊叹,纷纷拿着容器去品尝这甘甜柔和的泉水。
饥饿的猴子手拉手欢快地跳跃,口渴的鸟儿伸长了嘴发出鸣叫声。
清晨,在碧绿的井壁光影中,辘轳开始转动;秋日里,银制的井栏旁梧桐树叶飘落。
这美好的地方与珍贵的土地相互映衬,那些只能生活在小水洼里的小鱼小虾可没法在这里留存。
从这里往旁边看,那江水就像细细的衣带;向下俯瞰,湖面就像渺小的水泡。
这口井的开凿饮水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喝上一捧这泉水,感觉就像喝了醍醐一样美妙。
燥热的人用它洗浴,能消除昏沉和迟钝;生病的人用它浇灌,久治不愈的顽疾也能痊愈。
而我时常邀请文人墨客一同前往,带着茶具沿着松间山涧远游。
用净瓶汲取泉水来试泡香茗,优雅的茶具一一罗列,没有沾染丝毫腥味。
这泉水和传说中的玉乳之水没什么差别,那些炼丹的说法真是荒谬无稽。
如今这泉眼位于鲁坞,令人欣喜的是这甘美的泉水离我的住处不远。
陆羽已经逝去,缺少能品鉴泉水的人,《茶经》里也没有记载这处泉水,我打算将它记录下来。
这座山和这口井永远不会荒废,希望我这首诗能在南方流传下去。
关于作者
宋代 • 蒋堂
蒋堂(九八○~一○五四)字希鲁,号遂翁,本直兴(今属江苏)人。家于苏州(今属江苏)。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进士。历知临川县,通判眉、吉、楚州,知泗州,召为监察御史。仁宗朝任侍御史,因谏阻废郭皇后事,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又降知越州,徙苏州。入判刑部,擢三司副使。复历梓夔路安抚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知应天、河中府及洪、杭、益、苏州,累迁枢密直学士。皇祐中,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六年卒(《文恭集》卷三九《蒋公神道碑》),年七十五。史称其清修纯饬,好学工时,有《吴门集》二十卷。《宋史》卷二九八、《吴郡志》卷二五有传。 蒋堂《吴门集》久佚,明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堂二十世孙𨱑掇拾遗篇,编为《春卿遗稿》、《春卿遗稿续编》各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武进盛宣怀重雕,并增《补遗》一卷。今以盛氏本为底本,编为一卷。参校守山阁丛书本《吴郡志》(简称吴志)。《吴郡志》及他书所存集外诗,另编为第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