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干明进和尚舍利赞

李广射虎,石为之穿。 耿恭祝井,涸为之泉。 忠孝所致,如响答焉。 公亦何为,饥餐困眠。 人初莫测,公岂自言。 戏为火浴,朽者明鲜。 舍利粲粲,玉碎珠圆。 乃至所养,盖其云全。 天全之妙,非麤不传。 如春在花,如意在弦。 嗤嗤横目,气凌云天。 死未及寒,化为腥膻。 矧投于火,不作腥烟。 安有万手,收此精坚。 维德之一,垔所拳拳。 死生之大,卒莫能迁。 公初设心,唯此是専。 不祈人知,人趋如川。 终必有验,理之固然。 我作赞词,丰碑以镌。

译文:

李广射虎,那坚硬的石头都被箭射穿;耿恭向枯井祈祷,干涸的井也涌出了泉水。这都是忠孝之心所带来的结果,就如同回声回应声音一样自然。 这位和尚又做了什么呢?不过是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起初人们都不明白他的高深之处,而他自己也从不宣扬。 他玩笑般地以火焚身(圆寂火化),那原本腐朽的身躯变得明亮鲜活。火化后留下的舍利光彩夺目,如玉石破碎般晶莹,像珍珠一样圆润。 可见他平日的修行和涵养,大概已经达到了十分圆满的境界。这天赐圆满的奇妙之处,不通过质朴(纯粹的修行)是无法传承的。就好像春天的气息蕴含在花朵之中,情意蕴含在琴弦之上。 那些愚昧无知、横眉怒目的人,气势看似能冲上天。可他们死了没多久,身体就会腐臭发腥。更何况把他们的尸体投入火中,肯定会散发出难闻的腥烟。 哪能像这位和尚,火化后留下如此精莹坚固的舍利,还需要很多人一起去收集。 只是坚守这一种德行,他始终诚心诚意。生死这样重大的事,最终也不能改变他的信念。和尚一开始发心修行,就一心专注于此。他并不祈求别人知道自己的德行,然而人们却像水流向大海一样纷纷向他靠拢。 最终一定会有灵验的结果,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我写下这篇赞词,把它镌刻在高大的石碑上。
关于作者
宋代释德洪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