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华严经赞

我闻尊者龙胜师,应供曾入娑竭海。 龙宫微尘妙章句,目所一瞥輙能诵。 流于五天及震旦,为热恼中甘露门。 唯道人栖出其后,愿力猛利思精特。 能于方策纸墨间,书此大经十万偈。 诵于蜗舍巢庵中,了然如在龙宫见。 观者种性有差别,爱慕皆生殊异想。 要当谛观一尘中,亦有无边妙经卷。 昔有智人破此尘,十方世界一切说。 以名尘故非断空,而可破故非实有。 了此两宗妙法门,亦摄一切契经海。 譬如困卧俄顷际,梦中所历更千载。 乃知一念圆古今,真实际中法如是。 一微尘妙不可测,当知一一尘亦然。 譬如天帝网明珠,珠体莹然俱照彻。 一珠具足诸网珠,一一珠中同徧入。 我今以此金刚句,坏灭彼众下劣想。 使悟尘中含此经,奚方策中乃惊异。 咨尔山君河树神,各各当忆本愿力。 要当勇猛勤守护,勿令邪念輙蠧侵。 毗蓝风吹须弥卢,劫火焚烧大千界。 为摊此经一切处,使其凉曝各得所。 我此现前佛子等,作是观者名正观。 稽首十方调御师,刹刹尘尘为作证。

译文:

我听闻那尊者龙胜菩萨,曾应龙王之供进入娑竭罗龙宫。 在龙宫里,那些如微尘般精妙的章句,他眼睛仅仅瞥上一眼就能背诵下来。 这些经文流传到了五天竺以及震旦(中国),成为了人们热恼痛苦中的甘露法门。 有位道人生活在龙胜菩萨之后,他愿力勇猛强大,思想精妙独特。 能够在书籍纸张笔墨之间,书写这部十万偈的伟大经典。 他在狭小的蜗舍、简陋的巢庵中诵读此经,清晰得就好像亲身在龙宫见到这些经文一样。 观看他书写诵读经文的人根性有所不同,但爱慕之情油然而生,都产生了奇妙的想法。 应当仔细观察一粒微尘之中,其实也有无边的精妙经卷。 往昔有智慧之人剖析这微尘,能讲出十方世界的一切道理。 因为它名为“尘”,所以并非断灭的空无;又因为它可以被剖析,所以并非真实存在。 了悟这两种宗派的微妙法门,也就涵盖了一切经典的要义。 就好像人困顿卧睡的片刻之间,梦中却经历了千年的时光。 由此可知,一念之间就能圆满古今,在真如实际的佛法中就是如此。 一粒微尘的奇妙难以测度,应当知道每一粒微尘都是这样。 就如同天帝的宝网中的明珠,每一颗珠子都莹润光亮,相互照彻。 一颗珠子里包含着宝网上的所有珠子,每一颗珠子中又都能相互遍入。 我现在用这些如金刚般坚固的语句,破除众人那些下劣的想法。 让大家领悟到微尘中也蕴含着这部经典,而不要仅仅对方策(书籍)中的经文感到惊异。 我要告诉那些山君、河神、树神,你们各自应当忆起自己当初发下的愿力。 要勇猛精进地勤加守护这部经典,不要让邪念轻易地侵蚀它。 即便毗蓝风能够吹倒须弥山,劫火可以焚烧大千世界。 也要将这部经铺展到一切地方,让它能得到妥善的“晾晒”。 我眼前这些佛子们,能如此观想的就叫做正观。 我向十方的调御师(佛陀)稽首礼拜,愿每一个刹土、每一粒微尘都为我作证。
关于作者
宋代释德洪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