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许叔温赋龙学铁杖歌

君不见楚竹虚心劲如铁,上有娥英洒清血。 岁寒姿含凄怆情,乱点余花涴高节。 又不见南山紫藤亦清雅,过头标致宜老者。 一簪华髪乌角巾,瘦拳扶之立松下。 何如我公蓄神物,铿然振之露风骨。 横拈倒用惊老禅,劲如紫藤节如竹。 个是云门真正脉,不学芭蕉空指月。 十方都在此杖头,视之不见纤毫隔。 说禅游戏时卓地,魔外狐禅俱胆碎。 仙郎闻是旌阳孙,文章自宜掌帝制。 从来诗句人争说,时出一篇慰衰薾。 此篇秀如望秋山,奇峰自献晴云灭。 朅来酬唱已厌饫,与公倾倒良有素。 岂惟但和铁杖诗,追从已办登山屦。

译文:

你没看见那楚地的竹子,内心虚空却坚韧如铁,上面还有娥皇、女英洒下的清泪化作的斑斑血迹。它在岁寒时节展现出的姿态里蕴含着凄怆的情感,那杂乱点缀的残余花朵仿佛玷污了它的高洁气节。 你也没看见那南山的紫藤,同样清幽雅致,那种超逸的姿态很适合老者。一位老者头发花白,头戴乌角巾,手握紫藤当作拐杖,瘦骨嶙峋的拳头扶着它站立在松树下。 哪比得上我家先生收藏的这神奇宝物,铿锵作响地晃动它,就能露出不凡的风骨。随意横拿倒用,让资深的禅僧都为之惊叹,它刚劲如同紫藤,骨节好似翠竹。 这可是云门宗的真正传承脉络,不像那只知道用芭蕉空泛地比喻月亮的人一样不切实际。十方世界都好像汇聚在这根杖头,仔细看它,丝毫没有阻隔。 讲解禅理、游戏世间时将它往地上一戳,那些邪魔外道、旁门左道的狐禅之流都胆战心惊。 仙郎听闻是旌阳真君的后代,文章自然适合掌管起草皇帝的制诰。向来他的诗句人人争着传颂,不时写出一篇就能慰藉那些衰颓之人。 这篇诗作秀丽得如同秋高气爽时远望的山峦,奇峰自然呈现,晴朗的云朵都为之消散。 近来我们相互酬唱已经十分尽兴,和先生交往深厚是由来已久的。哪里只是仅仅唱和这篇铁杖诗呢,我已经准备好登山的鞋子,要一直追随先生。
关于作者
宋代释德洪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余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