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潭展墓示子姪

旧庵在山顶,去此五里余。 创谋自吾祖,迁就今所居。 往时僧不多,苟且完室庐。 至于五十载,风雨荒榛芜。 先人乐溪山,每到尝踌躇。 深怜栋宇弊,缔构新是图。 凿岩辟幽径,开门揖清虚。 高堂闳且深,三山列庭隅。 或禅或教律,济济跄衣裾。 先茔旧所卜,乃在西南隅。 松筠老且茂,云气时卷舒。 政和甲午岁,予解寿春符。 宽恩得真祠,展省来郊墟。 清酹奠墓隧,诰轴焚金朱。 报效未云讫,涕泗徒涟如。 朅来就堂宇,会饮族属俱。 夜深灯火明,山静竹柏疏。 翻思昔日营,似为今所须。 先人笃好善,雅志在诗书。 于公有阴德,高大其门闾。 虞诩名升卿,其后果不诬。 嗟余忝厥修,覆败良可虞。 作诗以自警,其无迷厥初。

译文:

以前的庵堂在山顶上,距离这里五里多远。当初谋划建造它的是我的祖父,后来才迁到现在居住的地方。过去这里的僧人不多,随便把房屋修缮得能住人就行。到如今过了五十年,这地方被风雨侵蚀,一片荒芜,长满了杂乱的草木。 我的先辈喜爱这里的溪山风光,每次来到这里总是徘徊流连。他们深深怜惜这房屋破败不堪,于是就谋划重新建造。他们凿开岩石开辟出一条幽静的小路,打开门仿佛可以迎接那清爽的空气。高大的厅堂宽敞又深邃,三座山峰排列在庭院的角落。在这里修行的僧人,有的修禅,有的研习经教和戒律,一个个穿着整齐的僧衣,秩序井然。 家族祖先的墓地,是以前选好的,就在西南角。那里的松树和竹子又老又茂盛,山间的云气时而卷曲,时而舒展。 政和甲午那一年,我卸去了寿春的官职。承蒙皇恩得以担任管理道观的闲职,我便回到郊外祭扫祖先的墓地。我在墓道前献上清酒祭奠,焚烧了用金朱书写的诰轴。我对祖先的报效还远远没有完成,只能徒然地泪流满面。 之后我来到新建的堂宇,族中的亲属都来聚会饮酒。夜深了,灯火通明,山间一片寂静,竹柏稀疏。我回想起先辈昔日的经营,似乎正是为如今的这些活动做的准备。 先辈们非常喜欢做善事,向来有志于诗书之道。就像汉代的于公积有阴德,使得家族门第光大。东汉的虞诩字升卿,他后来有所成就也证明了祖上阴德的作用并非虚妄。 可叹我惭愧没有好好继承先辈的品德修养,真担心自己会失败堕落。我写下这首诗来警醒自己,千万不要迷失了最初的本心。
关于作者
宋代刘安上

刘安上(一○六九~一一二八),字元礼,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以文行知名,与从兄刘安节并称“二刘”。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调钱塘尉,迁缙云令,登州教授。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除提举两浙学事,召对,留为监察御史。二年,迁侍御史。三年,迁谏议大夫。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中书舍人召。三年,除给事中。时蔡京复相,力请外任,历知寿、婺、邢、寿春、舒等州府。宣和七年(一一二五)提举南京鸿庆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致仕。高宗建炎二年卒,年六十。有诗五百篇,制诰杂文三十卷,已佚。宁宗嘉定中知温州留元刚收集遗文刻《二刘文集》,中有《刘给事文集》五卷。事见本集附录薛嘉言所撰行状、《宋元学案》卷三二。 刘安上诗,以原鲍氏知不足斋藏朱彝尊跋钞本《刘给事文集》(藏上海图书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原刘氏嘉业堂藏孙衣言校并题记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光绪瑞安孙氏《永嘉丛书》所收同治十二年孙诒让校并记武昌书局刻本(简称永嘉本)。新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