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出山像赞

妙色非身,形容乃普。 阎浮未下,双林已睹。 旷济功深,六年行苦。 尘沙相好,万亿刹土。 众生心浄,佛日常午。 正念蒙光,迷人外取。 雕檀写㲲,像未孩乳。 今兹范模,传从乃古。 象步出山,智珠河吐。 水月顿澄,豁开觉户。 瞻之仰之,岂敢自侮。 常在不灭,此言手舞。

译文:

这是一首关于释迦如来出山像的赞词,下面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那绝妙的法身并非是有相之身,但其形象却普遍地存在于世间。在释迦牟尼还未降临阎浮提世界之时,人们仿佛已经在双林涅槃之境看到了他的法相。 他广泛济度众生,功德深厚,曾历经六年的艰苦修行。他身上有着如微尘沙粒般数不清的庄严美好之相,其法身遍布万亿个佛土世界。 当众生内心清净之时,就如同佛日永远高悬在正午。秉持正念的人能蒙受佛光的照耀,而那些执迷不悟的人却向外去寻求解脱。 从前用檀木雕出他的形象,画出他的模样,那佛像就如同还未长大的孩童一般。如今所依照的这个模样,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 看那释迦如来迈着如大象般沉稳的步伐走出山林,他智慧的宝珠如河水般倾吐而出。如水中月般的妄念顿时澄清,豁然打开了觉悟之门。 我们瞻仰他、崇敬他,怎敢自我轻慢侮辱。愿他的法身常在永不灭度,我情不自禁地说着这些话语,手也随之舞动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赞词涉及诸多佛教概念和意象,翻译只能尽量传达其大致意思,可能无法完全精准地表达其中的宗教深意。
关于作者
宋代释清远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