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逝明知直不邪,要穷妄识是空花。 故令庆喜推心目,胜相初观始出家。 在内何缘昧肝胃,相知在外又成差。 琉璃比眼还同境,闭障开明未有涯。 合处随生难定体,根尘兼带转蓬麻。 世间一切都无著,水陆空行作翳瑕。 七处无归全失措,从兹始得徧河沙。
因举楞严经七处征心成颂
译文:
这是一首与佛教义理相关的诗,下面为你进行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如来佛智慧明达,行为正直不偏邪,他要让人们探究那虚妄的识念,明白它就如同空中虚幻的花朵一样。所以他让阿难(庆喜)去推究心和目(代表认知)的本质,阿难最初是因为看到佛的殊胜相好而出家修行。
如果说心在内,那为什么却不能感知到自己的肝和胃呢?若说心能相知在外,这又存在差错不合理。把眼睛比作琉璃,可它依然是如同外境一样的存在,闭眼遮蔽和睁眼视物其中的道理无穷无尽。
心与事物接触而生起的感受,难以确定它的本体所在,根(眼、耳等感官)和尘(色、声等外境)相互夹杂,就像随风转动的蓬麻一样纷乱。世间的一切事物,其实都没有可以执着之处,无论是水中、陆地还是空中的种种事物,都如同眼中的翳障、瑕疵一样虚幻不实。
阿难经过七处对心的推究都找不到心的归处,完全不知所措。但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才能真正体悟到那如同恒河沙数般无尽的佛法真谛。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围绕佛教《楞严经》中“七处征心”的义理展开,佛教义理较为深奥,翻译只能尽量传达其大概意思。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