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志堂诗为襄阳吴传朋通判作

我思古丈夫,出处各有意。 上焉不作名,下亦岂为利。 周旋进退间,万世作凡例。 吁嗟古人远,中夜辄三起。 老来得贤侯,气象无乃是。 少年自挺立,学问造严秘。 笔端挟风雨,麈尾揠根柢。 问之为谁欤,盛德有苗裔。 广陵之外孙,右司公之子。 内师孟母贤,外交天下士。 渐磨薰蒸到,成此不凡器。 年来贰襄阳,岂为山水计。 政以承母心,欲觐淮源隧。 淮源日夜流,墓木已拱矣。 母来拜墓门,满下平生泪。 回头语儿孙,更酹坟前地。 我怀三十年,一饭不忘此。 惟诚通鬼神,志愿今乃遂。 儿身勉直道,无贻墓中愧。 宁为颍封人,勿作鱼梁吏。 到官辟高堂,涓洁亦明丽。 夜月进古几,春盘供早荠。 炉薰事禅寂,简物薄滋味。 起居饮食安,其乐固泄泄。 母身自教子,子养母其志。 要当并外家,十幅作图记。 大曾信知言,名堂书是事。 更哦诸人诗,千古激雕敝。

译文:

我常常思索古代那些有高尚品德和远大志向的大丈夫,他们出仕或者隐居都各有自己的深意。 最上等的人不会去追求虚名,下等的人也不会只为了利益。他们在为人处世、进与退的抉择之间,为后世树立了可供遵循的范例。可叹啊,古人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我半夜常常因此而多次起身感慨。 我到了老年遇到了贤良的您,您的气质风范莫非就是古代贤人的样子。您年少时就能够独立自主、特立独行,学问达到了高深精妙的境界。您笔下的文章如有风雨之势,谈论起来能抓住事物的根本。 我打听您是谁家子弟,原来您是品德高尚之人的后代。您是广陵公的外孙,右司公的儿子。您在家以孟母为典范学习贤德,在外结交天下的贤士。经过不断地磨砺和熏陶,成就了您这样不同凡响的人才。 这些年来您到襄阳担任副职,难道是为了欣赏那里的山水吗?其实是为了顺承母亲的心意,想去拜祭淮源的祖墓。淮源的水日夜流淌,墓旁的树木都已经粗得可以双手合抱了。母亲前来拜祭墓门,落下了一生的泪水。 母亲回头对儿孙们说,再洒酒到坟前的土地上。我心怀这个愿望三十年了,每吃一顿饭都不会忘记这件事。只有真诚能够感动鬼神,如今愿望终于实现了。儿子你要努力秉持正道,不要让九泉之下的祖先蒙羞。宁可像颍考叔那样孝顺,也不要像郑庄公身边那个只考虑私利的鱼梁吏。 您到任后开辟了高大明亮的厅堂,干净整洁又光彩照人。夜晚在古旧的几案前享受明月,春日的盘子里供奉着早生的荠菜。点上香炉,静心修行,生活物品简单,饮食也不追求美味。母亲的起居饮食都很安适,其中的快乐自然是和和美美。 母亲亲自教育儿子,儿子赡养母亲并顺遂母亲的心意。应该连同外家的事,用十幅图把这些事迹记录下来。大曾确实有真知灼见,为厅堂命名并写下这些事情。再吟诵众人所作的诗,激励后世千古,改变那浅薄浮华的风气。
关于作者
宋代饶节

饶节(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少业儒,以诗游谒仕宦间。神宗时曾致书曾布,议论新法不合。后落发为僧,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驻锡杭州灵隠寺,晚年主襄阳天宁寺,又居邓州香严寺。为青原下十四世,香严海印智月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诗属江西诗派,有《倚松集》十四卷(《宋史·艺文志》),已佚。《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倚松集》二卷,有南宋庆元五年(一一九九)刻本(今残存八叶,藏上海图书馆),世以抄本流传。事见清光绪《抚州府志》卷八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饶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倚松诗集》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抄本(简称朱本)、吴允嘉抄本(简称吴本)。新辑集外诗和断句,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