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石山中石无主,百里厚坤不承土。 土人出石如出金,阙地及泉隧而取。 重重彻之如彻席,凡材顽狠邱山积。 中藏一板金王精,定是陶镕鬼神力。 黄钟之律生于黍,近代纵横不如古。 天生此材岂苟然,伐而用之百兽舞。 师襄入海工不精,且制嘉鱼大小鸣。 大为王鲔施僧饭,小为鲂鳏依石屏。 君家二尾傥遗我,要唤儿曹坐睡醒。
石鱼行赠灵壁张氏
译文:
在磬石山里,石头都没有明确的主人,方圆百里深厚的大地似乎都不承载泥土。当地的人开采石头就像开采金子一样,掘地直到见到泉水,通过挖隧道的方式来获取石头。
把一层层的石头去除,就如同撤去一层层的席子,那些普通、粗笨的石头堆积得像山丘一样。然而在这众多石头之中,藏着一块如同金和玉的精华般的石头,这一定是经过了鬼神的冶炼才形成的。
黄钟的音律是从黍米的长度标准衍生出来的,可近代音乐的发展却不如古代那样规范正统。上天孕育出这样的材料,怎么会是随随便便的呢?如果把它采伐下来加以利用,定能让百兽都随着美妙的乐声起舞。
师襄这样的乐师入海去寻找制作乐器的材料,却技艺不够精湛。现在倒不如用这块石头制作成大小不同、能发声的鱼形乐器。大的可以做成像王鲔形状的,用来为僧人施饭时敲响;小的可以做成鲂鳏形状的,放在石屏旁边。
要是您家这两条“石鱼”能送我一对,我可要把孩子们都叫醒,让他们一起聆听这美妙的声音。
关于作者
宋代 • 饶节
饶节(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少业儒,以诗游谒仕宦间。神宗时曾致书曾布,议论新法不合。后落发为僧,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驻锡杭州灵隠寺,晚年主襄阳天宁寺,又居邓州香严寺。为青原下十四世,香严海印智月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诗属江西诗派,有《倚松集》十四卷(《宋史·艺文志》),已佚。《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倚松集》二卷,有南宋庆元五年(一一九九)刻本(今残存八叶,藏上海图书馆),世以抄本流传。事见清光绪《抚州府志》卷八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饶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倚松诗集》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抄本(简称朱本)、吴允嘉抄本(简称吴本)。新辑集外诗和断句,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