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四首 其一七

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 魔佛齐平,孰为非道。 又须知生死非涅槃,涅槃非生死。 无生死而不显涅槃,无涅槃而不度生死。 法法显然,尘尘自离。 到者里,更须有转身一路。 若也转得,枯木枝头,别迎春色。 踢倒铁围山,踏翻生死海。 从教月色和云白,管取春来草又青。

译文:

生死的本质其实就是涅槃,而涅槃的本质也就是生死。完全陷入迷惑之时,其实也意味着完全领悟的契机;生命看似完全消逝的时刻,其实也蕴含着全新生机的诞生。 魔和佛的界限其实是平齐的,哪一样又能说是背离了道呢?但同时我们又要明白,生死并不等同于涅槃,涅槃也不等同于生死。如果没有生死的现象,就无法凸显出涅槃的境界;而若没有涅槃的指引,也就无法超脱生死的轮回。 每一种佛法都清晰明白地存在着,世间的每一粒微尘其实都能自然脱离烦恼束缚。 当修行到了这个阶段,还必须要有一个转变思路、另辟蹊径的过程。如果能够实现这种转变,就如同在枯木的枝头,能够迎来别样的春色。就像踢倒那看似坚不可摧的铁围山,踏翻那让人沉沦的生死之海。 从此,任那月色与云朵一样洁白,也能笃定地知道春天到来时,青草依旧会再次变绿,一切都将迎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关于作者
宋代释守卓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懃禅师请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为第一卷,散见书中者辑为第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