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愿上人归龙山省侍昭默老人

我省老师未尝病,汝行亲省病老师。 汝我同门无异路,彼彼步步不相随。 肯谓长行无伴侣,正宜念念念在兹。 我惭塞责成拘局,心虽默堂身远离。 尔能急义重去就,身心俱往更由谁。 千里龙山不日到,归心犹恐锡飞迟。 无病病师力奉侍,不亲亲者真其资。 双溪幕阜不相远,一往一来皆妙期。

译文:

我所了解的老师一直都没什么病痛,而你此去是要亲自去探望生病的老师。 你我都是同门之人,本应走在相同的修行之路上,可彼此的脚步却不能时时相伴同行。 你可别觉得这一路远行没有伴侣,其实正应该时时刻刻把这份对老师的关切之情放在心头。 我惭愧自己因事务所累,受到种种局限,虽然心里一直记挂着默堂的老师,身体却与他相隔甚远。 你能看重情义,懂得取舍,要去看望老师,这身心一同前往的行为还有谁能做到呢。 那千里之外的龙山,用不了几天你就能到达,只怕你归心似箭,还嫌自己的锡杖飞得太慢。 老师本无病,你却带着担忧去尽心侍奉,这种对并非亲生却胜似亲人的老师的敬爱,正是你修行的真凭借。 双溪和幕阜山距离并不遥远,这一来一往之间,其实都是奇妙的机缘啊。
关于作者
宋代释守卓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懃禅师请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为第一卷,散见书中者辑为第二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