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融阁

前身善财后老平,善知识处靡不到。 十信生行回向地,等觉妙觉诸法门。 一法门中义一句,须弥聚笔海量墨。 亘未来际力书写,未来可尽写不尽。 何况六位一切法,一一筭谕莫能及。 老平于此不思议,第三手把龟手笔。 一刹那间能事竟,一一微尘出经卷。 三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 龙树传持所未会,悉在而今轮字里。 字字无增亦无减,四十二字谁举偈。 大宝莲花忽开敷,帝网重重清浄土。 十方三世佛菩萨,一时会集作证明。 弥勒辨说巧称扬,文殊师利欣按顶。 日用纵横日日新,此身普贤身内现。 若人欲识老平身,即是毗卢无尽藏。

译文:

这是一首颇具佛教义理深度的诗,以下是较为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 你前世就如同善财童子,今生又像老平那样(对佛法有独特领悟),所有善知识所在之处,你没有一处不曾到访。 从十信位的修行,到生起菩萨行,再到回向位,直至等觉、妙觉这些种种的法门,你都有所体悟。 仅仅一个法门里的一句义理,若要用笔来书写,即便有像须弥山那么多的笔,像大海那么多的墨。 即便穷尽未来的时间去努力书写,未来的时间或许会有尽头,但这义理是书写不完的。 更何况六信位等一切佛法,一一去计算、比喻,都难以完全表述清楚。 老平在这佛法义理上有着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像用第三只手拿着龟甲和笔(进行神秘的书写)。 在一刹那的时间里,他就能完成所有不可思议之事,每一粒微尘之中都能生出经卷。 每三千世界都有如同微尘数量般多的偈语,每一四天下都有如同微尘数量般多的经品。 即便是龙树菩萨传持佛法时未曾领会的内容,如今都蕴含在这轮字之中。 每一个字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这四十二字的偈语,有谁能真正去阐释呢? 如同大宝莲花忽然绽放,那重重帝网般的清净佛土展现在眼前。 十方三世的佛和菩萨,一时间都聚集在此,为这殊胜的境界作证明。 弥勒菩萨巧妙地进行辨说和称扬,文殊师利菩萨欣然地按顶加持。 在日常的修行中,纵横自在,每天都有新的感悟,而此身仿佛就在普贤菩萨的法身之内显现。 如果有人想要认识老平的真实法身,那其实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无尽宝藏。 需要说明的是,诗中充满了大量佛教专有名词和概念,翻译只能尽量传达其大概意思,可能无法完全精准地呈现原诗所蕴含的深邃佛教义理。
关于作者
宋代邹浩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