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纪四明汪君信士

古君子兮道诸己,道器用兮合天理。 同尘还若待时生,观象不知何处起。 荆丛丛袭莪丛丛,孝兮悌兮非沚中。 聚应落落滴仙露,散或泠泠扬士风。 风之上兮风之下,近一指兮远一马。 秋水澹交无限情,夜光照乘胡为者。 伊予匪谓存余力,咏高义兮困胸臆。 巴歌百字岩叶书,飞寄汪门旧知识。

译文:

古代的君子啊,将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他们的言行和才能的运用啊,都符合自然的天理。 他们虽然混迹于尘世之中,却好像在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他们观察事物的迹象变化,让人难以知晓其思想的源头在哪里。 荆棘一丛丛,莪蒿也一丛丛,而孝悌这样的美德啊,并非像停留在小水洼里的水那样浅薄。 这种美德聚集起来时,就像神仙的露水纷纷洒落;散发开来时,就像清脆的声响一样弘扬着士人的风范。 这士风啊,不管是在上层社会传播,还是在下层社会流传,近的仿佛就在手指可及之处,远的却又像骏马奔跑后那样难以追及。 它如同秋天的湖水,与人们有着无限的深情厚谊,即使在夜间也能像明珠一样照亮行程,又何须再问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并非说自己还有多余的能力,只是心中对您的高尚道义充满了赞美之情,这种情感在胸中憋闷不已。 我只能用这如同巴人下里巴人的百字歌谣,写在山间的树叶上,飞速寄给汪家那熟悉的友人。
关于作者
宋代释重显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学五年。真宗天禧中至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