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子骏寄其弟世美

霜风战芜城,耿耿袖间手。 峩冠何许来,逸气蟠九有。 入眼无可人,终焉收下走。 舌端写天河,那知胆非斗。 离亭巧梯媒,节物几榆柳。 所向曹匼阿,刚肠欲雷吼。 饥寒挽柴车,莫获亲可否。 年来但韦编,妙处知不朽。 规模绵古今,元自一布肘。 翛然环堵中,未觉羲皇久。 三复鹡鸰诗,亦已等妍丑。 此心千里同,岂愧鼻如口。 更闻隐君子,随风落岩薮。 崇朝公事休,嗜好斥杯酒。 幅巾欵玄谈,聪明谢天诱。 万象悬目前,轩豁开户牖。 坐令黄堂上,观浄亦成垢。 维皇急亲贤,承庸拔师友。 丘壑难自娱,岩廊拱文母。 只恐行赐环,仙去误鸡狗。 与其羡长生,孰若寿黔首。 一语君试听,黄梅未当剖。

译文:

在寒霜秋风肆虐着荒芜的城池时,我双手交叠在袖中,心中烦闷难安。这时,一位戴着高耸帽子的人不知从何处走来,他身上散发着超凡的气质,似乎这天地四方都被他的豪迈之气所笼罩。 他目光扫视周围,觉得没几个入眼的人,最终却愿意接纳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口才极佳,言辞如天河倾泻一般滔滔不绝,让人丝毫想不到他竟有着如此大胆的气魄。 分别的亭子像是巧妙的媒人,见证着我们的分离。时光流转,季节变换,几轮榆柳绿了又黄。他所前往的地方是那复杂的官场,他那刚直的性情,就像即将怒吼的雷霆。 他为饥寒所迫,坐着简陋的柴车奔波,却无法当面询问一些事情的对错。这些年来,他只专注于研读经典,深知其中的精妙之处是永恒不朽的。 他的学识和思想贯通古今,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他朴实无华的本质。他悠然自得地生活在简陋的屋子里,仿佛与远古的羲皇时代也没有什么隔阂。 我反复诵读着《鹡鸰》这首诗,也不再去计较世间的美丑之事。我们虽然相隔千里,但心意相通,又怎会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呢。 我还听说有一位隐居的君子,随着风的方向隐居在山林水泽之中。他在朝廷的公事结束后,便摒弃了饮酒的嗜好。他头戴幅巾,与人畅快地谈论玄理,那聪慧的头脑仿佛是上天特别赋予的。 世间万物仿佛都悬挂在他眼前,他心胸开阔,就像打开了门窗一般。他让那官府大堂上那些污浊的现象,也显得那么不堪。 当今皇上急于亲近贤才,选拔任用能作为师友的人。山林沟壑已难以让贤才自我愉悦,他们应到朝廷去辅佐太后。 只怕不久之后皇上就会召回这些贤才,就像仙人离去时,连鸡狗都能跟着升天。与其羡慕那些虚幻的长生不老,不如让百姓们都能长寿安康。 有一句话你且听听看,这其中的道理就如同黄梅禅机,不必急于去剖析明白。
关于作者
宋代邹浩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