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斯立夜校试卷呈同舍十二韵

校艺来从鲁,闻韶昔在齐。 幸容葭倚树,驩会食甘藜。 礼数延文士,雄豪动武奎。 严凝池上雪,灿烂谷中霓。 喜见双头锦,争求独角犀。 化金思点灶,画酒愿分篦。 气壮如观海,言危拟去梯。 且思竭马力,焉敢效牛蹊。 萧统闻香臭,刘郎善品题。 铅黄方晏集,风雨惜分携。 永遣愁城破,休教眉宇低。 故乡吾自乐,归去逐群鸡。

译文:

我来到山东参与科举考务之事,就像当年孔子在齐国听闻韶乐一样有了这样难得的经历。 很幸运能有像芦苇依靠大树那样的机会,和大家相聚在一起愉快地吃着粗茶淡饭也觉得十分欢喜。 主办方以周到的礼数接待文人学士,这场盛会的气势还惊动了武界的俊才。 那场面,就如同池上覆盖着严霜白雪般肃穆,又似山谷中出现绚丽的彩虹般灿烂。 看到优秀的答卷就像见到了珍贵的双头锦一样令人欣喜,大家都争着去寻找如同独角犀那样的杰出人才。 我也盼望着能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把平凡的试卷点化为佳作,就像能画酒就能分得酒一样,希望自己能有识才的眼力。 大家讨论时气势豪迈,如同观赏大海一般波澜壮阔;言辞激烈、直言不讳,就像撤掉梯子没有退路一样坦率。 我只想着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怎敢像牛一样在小路上随意行走而不认真履职。 我们就像萧统那样能够辨别文章的优劣,也如刘郎一般善于品评人物和文章。 大家用铅粉、雌黄修改试卷时相聚欢宴,可惜风雨交加时就要分别了。 希望这次经历能永远驱散心中的忧愁,不要让愁绪压低了我们的眉间。 其实回到故乡我也自有乐趣,就像回到鸡群中自在生活一样。
关于作者
宋代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