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身干若浮查,舌响霜钟激水车。 平生乐逐胡鴈起,倐游吴会忽京华。 公卿到门问穷达,未易可置吾齿牙。 今我何事亦青衫,掉头弃掷如泥沙。 数术因之为道术,浄居与世不交加。 一醉十日醒五日,双环粧罢觅新花。 沙尘满眼独不怕,此非浄居之胜耶。
送懒散先生东归
译文:
先生的身子骨就像那漂浮在水上的木筏,悠悠荡荡、自由自在。他说话时声音洪亮,如同霜天里敲响的大钟,又好似那水车转动时发出的激越声响,振聋发聩。
先生这一生就喜欢追逐着北来南往的大雁,自由自在地四处游历。一会儿在吴会地区游玩赏景,感受江南水乡的温婉;一会儿又突然出现在繁华的京城,见识京都的喧嚣热闹。
那些公卿权贵们登门拜访,询问先生人生的穷困与显达,可先生却根本不把这些事放在嘴边,不屑去谈论这些世俗的功名利禄。
如今我呢,不知为何也穿着这象征着官职的青衫,在这世俗的官场中浮沉。但先生却能果断地将这些身外之物像丢弃泥沙一样抛开,毫不留恋。
先生将那些普通的数术之学升华成了高深的道家之术,他在清净的居所中生活,与这纷繁复杂的世俗毫无瓜葛。
他生活逍遥自在,喝醉一次能睡上十天,醒来又悠闲地过上五日。身边侍奉的女子梳妆打扮完毕,便去寻觅新开放的花朵,日子过得惬意又悠然。
在这满眼沙尘、污浊不堪的世界里,先生却丝毫不害怕,依旧坚守着自己的清净之地。这难道不正是清净居所的绝妙之处吗?
关于作者
宋代 • 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