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在川上,悠然叹所逝。 见逝不见水,身与水不二。 天维及地轴,去矣不可制。 日月徒劳劳,出入丈赤地。 莫言此身微,久围待经济。 或指波涛观,姑在蹄涔内。 后人不及门,有口安足议。 劣得蒙荘周,动与吕梁会。 肇公识前波,不共后波系。 庞公桥柱流,奔湍是谁事。 熟夸观涛者,八月吴侬戏。 瞪目不敢瞬,睫软蛟鼍噬。 多谢曹仁熙,笔端落妙意。 欲采甓社珠,于此观粲翠。
曹仁熙画水壁
译文:
孔子站在河岸上,悠然地感叹时光如流水般逝去。他似乎看到的只是那流逝的东西,而非水本身,但其实他自身与水已经融为一体,没有分别。
天地的纲维、地轴,它们运转不停,就像那水流一样一去而不可控制。日月也在徒劳地运行着,每日升起落下于广袤的大地之上。
不要说自己这身躯是多么渺小,长久地被困住也终会有经世济民的机会。有人指着那波涛壮阔的景象,可它最初也不过是在小小的牛蹄印积水里形成的。
后世的人没能亲承孔子的教诲,空有嘴巴又哪里有资格随意议论呢。就算是稍得道家精髓的庄周,也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吕梁的急流联系起来谈。
僧肇法师认识到前一波水和后一波水是不同的,它们并不相互关联。庞蕴居士说桥柱下的流水奔腾,这究竟是谁造成的事呢。
那些自夸会观涛的人,不过是在八月去看吴地人弄潮的戏罢了。他们瞪大了眼睛不敢眨眼,就怕眼睫毛软了会被蛟龙鳄鱼吃掉。
真得感谢曹仁熙,他的笔端落下了如此绝妙的意境。就好像在这里能采到甓社湖的明珠,欣赏到那灿烂翠丽的光芒。
关于作者
宋代 • 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