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诵杜老观水涨诗

平生少陵诗,佳处岂尽识。 何敢窥意韵,尚且昧形迹。 身到三川来,瞀瞀迷咫尺。 连天穹谷句,忘饥三叹息。 高高方若悬,下下仍如绩。 扶上而削下,乃在吾行役。 突然念此老,镕写不可极。 意中无遗境,象外有余力。 后来群偷儿,蠧鱼恣口食。 安知九鼎珍,宜尔终身瘠。 此行敢告劳,顾影若有得。 不见水涨时,两眼犹历历。

译文:

我这一生都在读杜甫的诗,可他诗里的精妙之处哪能全都领会呢。 我哪敢说自己能窥探到其中的意韵,就连诗里描绘的具体形象我都还弄不明白。 我来到三川这个地方,周围的景象让我晕头转向,就算近在咫尺的东西我都迷迷糊糊看不清。 当我读到杜甫那描写连天穹谷的诗句时,竟忘了饥饿,接连叹息了三次。 那诗里写水势高涨,就像高高悬挂在天上一样,水流向下涌动又如同丝线在不断编织。 地势有高有低,高的地方好像要被扶上去,低的地方又像是被削平了,而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奔波行役。 这时我突然想起杜甫这位诗坛大家,他对景物的描写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的诗里,意境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而且在形象之外还有无穷的韵味和力量。 可后来那些学诗的人,就像蛀书的蠹鱼一样,肆意地啃食着前人的作品。 他们哪里知道杜甫的诗就像九鼎那样珍贵,怪不得他们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出息。 我这一趟出行哪敢说自己辛苦,看看自己的影子,好像还收获了不少感悟。 即便现在看不到水涨时的景象,可那壮观的画面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关于作者
宋代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