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河中首访鬼拔河图有画人云因陆学士移其壁乃毁寸尽令人感慨终日有作

坎坎分明拔河戏,盛在北朝唐尚尔。 画手何人郑子虔,妙不戏人惟戏鬼。 更无狞厉可严怖,既曰依人人是拟。 家家贾勇负胜余,见之心宁不知耻。 最是隋宫窈窕春,汗粧蓬发羞相比。 故宜落笔在蒲州,门外河来三万里。 邻几舍人有搨本,诗翁赋诗名更起。 咏诗想画二十年,客舍此邦心自喜。 揽真永绝伪物欺,顾影岂尽形仪美。 嗟予断绝百事心,痴处留情独在此。 魑魅魍魉好奔迸,文彩风流终弃圯。 出门访之无处所,惜哉史君陆子履。 但欲便坐易瞻玩,不知壁古难移徙。 岂无剥落一寸余,我愿宝之若琼蘂。 不然当学补亡诗,收拾粉本细纲纪。 或谓前年九鼎成,时无杂糅清如水。 虽有高室谁瞰之,亦莫揶揄毛手指。 帖壁不祥宜遁逃,彩门抛捘方靡靡。

译文:

这是一首关于画作《鬼拔河图》的长诗,以下是逐句较为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 ### 开篇介绍拔河戏及画作 坎坎的声音,分明是在进行拔河比赛啊,这种活动在北朝时就很盛行,到了唐朝依然如此。 这画作的作者是谁呢?是郑子虔,他妙就妙在不画人间的拔河,而画鬼们拔河的场景。 ### 描述画中鬼的形象及寓意 画里的鬼并没有那种狰狞恐怖的样子,既然说是模仿人的样子,它们就和人没什么两样。 每家每户的鬼都鼓足勇气参与拔河,争胜的劲头十足。看到它们这样,让人心里不禁想,它们难道不知道羞耻吗? 特别是想到隋朝宫殿里那些窈窕美人,即便是汗湿妆容、蓬头散发的样子,和这鬼拔河的场景比起来,都显得更有尊严。 ### 说明画作的地点及相关渊源 所以这画作适宜画在蒲州,蒲州城门外的黄河水从三万里外奔腾而来。 邻几舍人那里有这幅画的拓本,诗翁为它赋诗之后,这幅画的名气就更大了。 我吟咏着相关的诗,想象着画的样子,已经有二十年了。如今客居在这个地方,心里自然十分欢喜。 ### 表达对真迹的感慨 看到了真迹,从此再也不会被那些伪作欺骗了。不过看着自己的影子,又哪里能说得上外形仪态有多美呢。 唉,我对世间百事都已断绝了念想,唯独对这《鬼拔河图》痴迷留恋。 那些魑魅魍魉就喜欢到处奔窜,可这画作的文采风流最终还是被废弃了。 ### 感慨画作被毁 我出门去寻访这幅画,却怎么也找不到它的踪迹,可惜啊,史君陆子履。 他只是想着把画移到便于随时观赏的地方,却不知道这画所在的墙壁年代久远,难以移动。 难道就没有剥落下来的一点点残片吗?我要是能得到,一定会像珍视美玉花蕊一样珍视它。 不然的话,我就应该像创作补亡诗那样,把这画的粉本(画稿)收集起来,好好整理一番。 ### 关于画作消失的其他说法 有人说前年九鼎铸成,当时的世道纯净如水,没有杂七杂八的东西。 即便有高大的房屋,又有谁会去窥视呢?也别再对这画作指指点点、嘲笑讥讽了。 有人说把这画贴在墙上不吉利,它应该消失不见,如今彩绘的门也都抛在一边,渐渐荒废了。
关于作者
宋代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