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府古兴寄刘杜舆

肘腋患难御,垣墙倾莫制。 兹者论战国,破秦必在魏。 初疑此语谩,身到识真是。 河山既设险,信食以自治。 秦虽百虎狼,得进不得退。 襄王昧远图,苏秦嗜近利。 惜哉计划疏,为此山河愧。 我怀谁与语,刘子长论议。 方为十二史,吾言不可废。 眺听常思君,梦魂先朔吹。

译文:

身边的患难难以抵御,围墙倾倒无法制止。如今谈论战国时期,要想击破秦国必定在于魏国。 起初我怀疑这种说法是信口胡说,亲身来到此地才认识到这是千真万确的。这里山河已然设置了天然险阻,凭借信用和粮食就可以自我治理。秦国即使像百只虎狼一样凶猛,到了这里也只能前进而难以退回。 魏襄王看不清长远的谋划,苏秦贪图眼前的利益。可惜啊,他们的计划如此粗疏,实在是愧对这片大好山河。 我心中的感慨能和谁倾诉呢?刘子你擅长议论。你正在撰写十二史,我的这番话可不能被废弃。 我眺望远方、聆听风声时常常思念你,在梦中我的魂魄已经随着北风先一步到你身边了。
关于作者
宋代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