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府马上悠然思陈无己三兄成诗寄之

瓦釡毁未弃,黄钟幸且存。 于焉正律吕,谁为到昆仑。 相思出苦泪,东汉太丘孙。 闻之在徐州,无衣出柴门。 亦赋乞食诗,饥疮故拙言。 靖节非此夫,如似校静喧。 顑颔不悲伤,自知美兰荪。 龙伸能蛇屈,土不蚀玙璠。 鲂𫚈书懒寄,天公牋可论。 名不入苇笥,欲报天地恩。 明光出须臾,一破万古昏。 苍生讫康济,坐觉君子尊。 浄尽城上乌,变化北溟鲲。 岂但喜囚冠,故亦慰累魂。 我既美子志,为子尽婵媛。 吾曹宁饿死,终肯傍祭墦。 孔明与荀贾,岂不共中原。 崎岖入巴蜀,雅志正本根。 柳子一失此,罗池为鬼寃。 问讯寄此辞,饱腹何时扪。

译文:

这首诗整体较为古奥,以下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那瓦釜虽已毁坏但还未被丢弃,所幸黄钟还留存世间。 在此要校准音律,可谁能到达昆仑之境获取纯正的音律标准呢。 我因思念你而痛苦落泪,你可是东汉太丘长陈寔的后人啊。 听说你在徐州,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还要走出柴门。 你也像陶渊明一样写下乞食的诗篇,因饥饿而语言笨拙。 但你并非像陶渊明那样,更像是在比较安静与喧闹。 你面容憔悴却不悲伤,因为自知如兰荪般美好。 能如龙伸展也能似蛇蜷缩,泥土无法侵蚀你如玙璠般的品质。 我懒得寄鱼腹中的书信,可与天公笺表论理。 你的声名不被收纳进苇笥,却一心想报答天地的恩情。 不久之后你能发出如明光般的光辉,一举打破万古的昏暗。 让天下苍生都得到安康救助,那时自然能让君子受到尊崇。 把城上的恶乌都清除干净,你能如北溟之鲲般变化腾飞。 这可不只是让囚犯戴上帽子那样简单的喜事,也能安慰那些受苦的灵魂。 我欣赏你的志向,为你深感关切。 我们这些人宁可饿死,也终究不肯去坟前乞讨残羹剩饭。 诸葛亮、荀彧和贾诩,难道不想共同收复中原。 他们历经艰难进入巴蜀,是因为志向本就在于根本。 柳宗元一旦失去这种根本志向,只能在罗池含冤成鬼。 我寄去这些话语问候你,不知你何时能饱腹,悠闲地抚摸肚子呢。
关于作者
宋代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