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群若好,此山何清特。 如见孙登辈,高耸不可及。 山神亦喜我,轻风鸣马勒。 马上欲高哦,才窘开口涩。 城墉半夜深,楼阙中天辟。 六曲屏风张,五两布帆屹。 莲柄生旱陆,松角自空植。 偏将司斥侯,中军罗矛戟。 道冠不著簪,女鬟未劳栉。 碧衣翼而趋,青童拱以立。 风雨若可摇,日月去无迹。 出此摹写语,敢谓得百一。 亦欲纵笔书,南山诗见嫉。
资道俾予赋试剑山诗马上承命作
译文:
这篇作品虽名为“诗”,但从内容看更接近赋体,以下是将其译为现代汉语:
周围那一群青山好像都很不错,可这座山却如此清幽独特。它就好似是孙登那样超凡脱俗的人物,高高耸立,让人难以企及。
大概是山神也喜欢我吧,轻柔的风在马勒上发出声响。我骑在马上想要高声吟诵诗篇,无奈才思窘迫,嘴巴像被封住一样,难以开口。
半夜时分,城池显得格外幽深,高楼宫殿好像在天空中开辟出一片空间。这山就像展开的六曲屏风,又如同稳稳矗立的布帆。
它仿佛旱地中生出的莲柄,又似凭空生长的松角。一旁有像负责侦察的士兵,中军排列着如矛戟般的山石。
它像道士不插簪子的发髻,又似女子不用梳理的发髻。那翠绿的植被就像绿色衣服的侍者,轻快地奔走,又像青衣童子拱手站立。
这山看似连风雨都能将它动摇,可日月的流转在它身上却没有留下痕迹。
我写下这些描绘的话语,哪里敢说已经写出了它百分之一的神韵。我也想放开笔尽情书写,可又怕像写《南山诗》的韩愈那样遭人嫉妒。
关于作者
宋代 • 晁说之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