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鲁公祠堂诗

朅来游汝海,初识鲁公真。 盛德宜蒙祀,英姿俨若神。 典刑虽异代,勋绩在蒸民。 忆昔艰难际,生逢历数屯。 羯胡来蓟漠,戎马度咸秦。 河朔皆朝虏,平原独挺身。 蜡书通帝所,羽檄论邦邻。 许国心无二,孤军气复振。 弟兄同义烈,生死剧酸辛。 已怪酬庸薄,那闻左降频。 江湖销岁月,省闼牾经纶。 相国心多忌,军容愤复伸。 同朝缘妬媢,啗贼俾邅迍。 辄堕奸邪计,刚期跋扈驯。 咥凶令履尾,纳谏为婴鳞。 假手虽云智,挤贤太不仁。 茹毡苏武馁,决眦蔺生嗔。 误问长安使,宁为叛将宾。 一时全大节,千古仰清尘。 缅想神如在,推迁迹已陈。 谋谟存汗简,字画徧苍珉。 论世吾求友,之人德可亲。 讵云黄壤隔,犹胜白头新。 端欲希忠义,常期齿搢绅。 今虽逄圣旦,止愿作良臣。 惟冀尊王室,宁思秉国钧。 傥令冠獬廌,犹可画麒麟。 古寺今如昔,泉扃夜不晨。 何人同李翰,纪事比张巡。 感慨瞻遗像,潸然泪满巾。

译文:

我来到汝海游玩,初次见到了颜鲁公的真容画像。他有高尚的品德,确实应该受到后人的祭祀,那英伟的身姿庄严得就如同神明一般。 虽然他和我们处于不同的时代,但他的功绩却铭记在百姓心中。回忆往昔艰难的岁月,他生逢国家命运坎坷之时。安禄山的叛军从蓟北大漠而来,他们的兵马越过了咸阳和秦川。河北一带的官员大多投降了叛军,只有颜鲁公在平原郡挺身而出,独自抵抗。 他用蜡丸密封书信向朝廷传递消息,又用紧急文书与邻邦联络。他一心报国,绝无二志,带领着孤军重新振作起士气。他和兄弟都有着忠义的气节,他们的生死经历充满了辛酸。 令人奇怪的是,朝廷对他的功劳赏赐微薄,还屡次将他降职。他在江湖间消磨时光,在朝廷里又因谋划国事而与人产生矛盾。当时的宰相心胸狭隘、猜忌心重,宦官鱼朝恩心怀愤恨又肆意妄为。 朝堂上有人出于嫉妒,让他去劝降叛贼,使他陷入困境。他轻易地落入了奸邪之人的圈套,原本希望能驯服跋扈的叛贼。那些恶人凶狠地对待他,他像触怒了帝王的逆鳞一样,直言进谏却招来灾祸。 叛贼借刀杀人,虽然看似聪明,但排挤贤能实在是太不仁义了。颜鲁公就像当年在匈奴茹毛饮血的苏武一样忍饥挨饿,又像瞪大眼睛发怒的蔺相如一样愤怒。 他误信了长安使者的话,也绝不做叛将的宾客。他在那一刻保全了自己的大节,千古以来都让人敬仰他的高洁风范。 我缅怀他,感觉他的神灵仿佛就在眼前,只是时光流转,他的事迹已经成为过去。他的谋略记载在史册之中,他的书法作品遍布在石碑之上。 我评论古今人物,想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觉得他的品德十分可亲。虽说我们隔着黄泉,但比起那些相识多年却交情淡薄的人,与他神交更让我觉得亲近。 我一心希望能以他的忠义为榜样,常常期望自己能跻身士大夫之列。如今虽然逢上了圣明的时代,我只愿做一个良臣。只希望能尊崇王室,从没想过要掌握国家大权。 倘若能像他一样公正执法,那也能像功臣一样被绘像于麒麟阁。古老的祠堂如今和往昔一样,颜鲁公长眠地下,夜晚不会再有清晨。 不知道如今有谁能像李翰为张巡纪事那样,为颜鲁公写下精彩的事迹呢?我感慨地瞻仰着他的遗像,泪水不禁打湿了巾帕。
关于作者
宋代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