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山中归至登封遂讽高宰令取峻极中院厨前石钟板盖唐人寺记字甚奇丽也

吴砧已碎乐生论,京江昔沈瘗鹤铭。 半裁紫阳立砆石,考击化度求金籯。 乃知金石有厄会,名碑旧叠长安城。 顷年醴泉有贤令,政誉蔼蔼多流馨。 为怜文星足人杰,昔皆祔葬陪昭陵。 坏垣粪壤得颜碣,榛丘棘垅求魏征。 史讹遂正冲远字,石阙再树六骏形。 板图列籍示过客,龟趺螭首罗齐廷。 后来谬令类俗子,辄去其籍人皆惩。 昔到般舟访遗迹,季海寺记今雕零。 晓闻晨钟呼僧粥,石磬嘹亮穿云清。 往观乃是唐短碣,大穷索缚乘前楹。 字形峥嵘笔萧散,远过名殿诸题经。 劝僧拂拭置高壁,安知野僧不我听。 十年再游尚如昔,击拊刻划将俱平。 急归入城讽县令,立使舁至无久停。 此碑复立非我力,奇物久废天须兴。

译文:

吴地的砧板已破碎,就像乐生的言论消散;京江过去曾淹没了《瘗鹤铭》。有人截取紫阳山的砆石,去敲击探寻化度寺碑,如同寻求金筐里的财宝。由此可知金石也会遭遇厄运,著名的碑石过去在长安城层层堆叠。 前些年醴泉有贤能的县令,他的政绩声誉美好且流传甚远。他怜惜当地人文鼎盛多出人杰,因为以前很多人都陪葬在昭陵。他从破败的墙垣和粪土中寻得颜真卿的碑碣,在荆棘丛生的山丘垄间找寻魏征的碑石。纠正了史书上的错误,确定了“冲远”的正确写法,让石阙上重新树立起六骏的形象。把这些碑石列入图籍展示给过往的客人,碑座和碑首排列在公堂之上。 后来那些不称职的县令就像庸俗之人,随意将这些碑石的记录去除,人们都引以为戒。以前我到般舟寺寻访遗迹,季海书写的寺记如今已残缺凋零。清晨,我听到晨钟召唤僧人用粥,石磬的声音嘹亮地穿透云层,清脆悦耳。我前去查看,发现竟是唐代的短碣,被粗粗地捆绑在前面的楹柱上。那碑上的字形气势不凡,笔法洒脱,远远超过那些名殿里的题经。 我劝僧人把它擦拭干净安置在高处的墙壁上,哪里知道那些野僧不听我的话。十年后我再次游览,它还和从前一样,经过敲击、刻画,字迹快要磨平了。我急忙回到城里劝告县令,让他立刻派人把碑石运来,不要拖延。这碑能够重新树立起来并非我的力量,奇异的事物长久被废弃,上天也会让它重新兴盛啊。
关于作者
宋代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