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琴泉

昔闻流水操,想见流水音。 况复山泉声,声自如鸣琴。 可笑山中人,强作碧沼深。 暗流不复鸣,遗声杳莫寻。 近闻石钟山,苏辨正古今。 郦元与李渤,地下当噤喑。 惜乎不闻此,使我徒登临。 道人笑谓余,胡不求琴心。 何劳弦上声,况此非徽金。

译文:

过去听闻《流水》这首琴曲,便能想象出那如流水般的乐音。更何况现在又听到了这山间泉水的声响,它的声音自然就如同琴音鸣奏。 可笑那些山里的人,非要费力去营造碧绿的深沼。结果泉水在地下暗暗流淌不再发出声响,那美妙的声音也彻底消失无处寻觅了。 最近听闻石钟山的事情,苏轼辨析清楚了古今对于它发声原因的争议。郦道元与李渤要是泉下有知,恐怕都得沉默无言了。 可惜啊,苏轼没能听到这鸣琴泉的声音,让我只能独自前来登临观赏。 有位道人笑着对我说,你为何不探寻琴音所蕴含的内心真意呢?又何必执着于琴弦发出的声响,况且这里又没有琴徽和琴身的金属装饰。
关于作者
宋代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