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寺

蓬莱鹿门道,莽莽汉津渡。 川涂两缅邈,今古同此路。 德公厌州里,翁媪是中去。 风流可引想,千载豹隠雾。 浩然遶城归,羸马琢妙句。 宿草被荒丘,寒榛轶惊兔。 昔我怀登临,岁晏属凝沍。 兹游惬于愿,春仲忽云暮。 杖策升翠麓,喟叹怜老步。 冠云得危亭,临世濯凡趣。 蒿荠俯青林,绣绘辨红树。 他山照寸碧,迂江泫晞露。 我生老忧患,胸次贮百虑。 寓目宇宙间,猛省忘外慕。 前瞻万松岭,翠壁屹相顾。 轻飚触纤柯,虚籁森已度。 甓道绕危巅,爽气袭篮轝。 传闻古道场,台殿若鳞布。 日者一昔灾,楹栋皆若炬。 坏垣积煨烬,况乃金碧处。 山僧勤朴斲,堂构略已具。 童奴一万指,役作供指呼。 当有鬼运牐,变现助持护。 蹇予藏史后,道骨天所付。 一为功名想,悮落尘土污。 华颠发先缟,黧面颜色故。 惟有炯炯心,从昔常自悟。 会当借岩谷,投老寄冠屦。 吹云饭青精,煮石羹白芋。 神游八极表,讽诵大人赋。 鹍鹏或图南,为子阆风御。

译文:

在那如蓬莱仙境般的鹿门山道路旁,是辽阔苍茫的汉江渡口。 路途漫漫,不管是眼前的道路,还是古今以来人们所走的这条路,都是如此遥远难行。 庞德公厌烦了州里的世俗纷扰,带着老伴前往鹿门山中隐居。 他那潇洒的风度和高洁的品行令人遐想,就像千年前那隐藏在云雾中的豹子,不轻易显露踪迹。 孟浩然骑马缓缓绕城归来,在那羸弱的马背上雕琢着绝妙的诗句。 如今荒丘上长满了枯萎的宿草,寒榛丛中时不时有惊兔奔过。 往昔我就心怀登临鹿门山的愿望,可惜年末时节天气寒冷冻结。 这次游览终于遂了我的心愿,可没想到仲春时节转眼间就要过去了。 我拄着拐杖登上翠绿的山麓,不禁感慨自己年老体衰,脚步迟缓。 在高耸入云之处有一座危亭,站在亭上俯瞰尘世,能洗涤掉凡俗的趣味。 从亭上往下看,蒿荠点缀着青林,还能清晰分辨出那如绣绘般的红树。 远处的山峦映照出一抹寸碧之色,迂回的江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如晞露般的光芒。 我这一生饱经忧患,心中积攒了无数的忧虑。 但当我放眼这宇宙之间,突然醒悟,忘却了对外界名利的追求。 向前望去,万松岭上翠壁耸立,仿佛在与我对视。 微风轻拂着纤细的树枝,空灵的声响在林间悄然穿过。 砖砌的小道环绕着危巅,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连我的轿子都被这股清气笼罩。 听闻这里曾是古老的道场,台殿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地分布着。 前些日子一场大火,一夜之间,那些楹栋都像火炬一样被烧毁了。 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堆积的灰烬,更不用说那些曾经金碧辉煌的地方了。 山僧们辛勤地劳作,如今堂屋的构架大致已经建成。 众多的童奴听从指挥,卖力地进行着各种劳作。 真希望能有鬼运神助,让这里重新变得美好,得到神的护持。 我本是史官之后,天生就有超凡的道骨。 却因为一时的功名之想,陷入了尘世的污浊之中。 如今头发早已花白,面容也变得黝黑衰老。 只有我这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心中的觉悟一直都在。 我打算找个岩谷之地,在年老时隐居于此,将官帽和鞋子都舍弃。 以山间的云雾为伴,吃着青精饭,煮着石上的白芋羹。 让精神在八极之外遨游,诵读着《大人赋》这样的佳作。 如果有鹍鹏要往南飞去,我愿意为你在阆风山上驾驭车马。
关于作者
宋代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