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游定夫

忆昨相逢凤山趾,驹隙骎骎余半纪。 君趋乌府近清光,陆海惊涛涨天起。 云帆大舸半摧溺,舣岸得全诚偶尔。 我时捧檄赴京渚,放浪江湖一浮蚁。 谈书考古老无用,哺啜糟醨咀糠粃。 东归虽复有民社,为米折腰良可耻。 市朝纷纷真羿彀,朔干燕弧不容拟。 投身中地竟谁免,未信棘端能捍矢。 重楼百尺卧玄德,问舍求田不须鄙。 早岁结邻初有约,齿豁头童今老矣。 筑田预想傍田庐,负耒耦耕何日始。

译文:

回想起从前,我们在凤山脚下相逢,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大概六年。你前往御史台任职,接近皇帝得到恩遇,然而官场风云变幻,那险恶的形势就像海上涌起了滔天巨浪。 很多人就像在波涛中的大船,大半都被摧折沉没,你能靠岸保全自己实在是运气好。那时我奉命前往京城附近任职,在江湖间漂泊,就像那随波浮动的小蚂蚁一样渺小而无助。 我整日谈论诗书、考证古籍,却没什么用处,只能像猪一样吃着糟糠薄酒。东归之后虽然也有地方官职在身,但为了那点俸禄而弯腰折节,实在是令人感到可耻。 这世间朝堂上的争名逐利,就像后羿张弓射箭的范围,不管是朔方的箭杆还是燕地的弓,都躲不过这危险。投身在这险恶的环境中,谁又能真正幸免呢?我可不相信能像在棘刺尖端那样渺小的地方抵御利箭。 就像刘备曾经卧于百尺高楼,那些只知道问舍求田的人其实也不必被过分鄙视。早年我们结为邻居是有过约定的,如今我牙齿脱落、头发花白,已经老了。 我早已预想在田园旁建造房屋,扛着农具和你一起耕地,可这共同劳作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呢?
关于作者
宋代杨时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历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为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著书讲学,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为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并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