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

衡湘侧南二千里,清淑之气常蜿蜒。 丹沙玉石气所感,融结万状非磨镌。 穷源荒蹊异岱畎,不逢禹绩轻弃捐。 苔封土蚀谁复问,嶙峋僵卧当市廛。 龟山老叟见之喜,鸠徒辇置罗前轩。 岧峣孤峰露仙掌,屹若太华青摩天。 倾崖断壑坐中见,葱蒨似玉生云烟。 初疑祖龙未死日,浮梁拟跨咸池渊。 神号鬼怒驱不前,捶系刓磷成枅圈。 又疑巨人出龙伯,揭竿来自昆仑巅。 连鼇合负云涛翻,蓬壶簸荡留平川。 繄予竟日倚栏槛,矫首便欲追灵仙。 尻轮神马自足驾,已觉两腋风泠然。 琼台浮游与世隔,醉傲笑拊洪崖肩。 山间草木即灵饵,含英茹实资长年。 悠悠广息变今古,坐看溟渤成桑田。

译文:

在衡山、湘水往南大约两千里的地方,那里清新灵秀的气象常常蜿蜒流转。 丹砂和玉石受到这股灵秀之气的感召,自然融合凝结成万千姿态,并非是人工雕琢而成。 探寻它的源头,那些荒僻的小路和山溪与泰山的沟谷大不相同,要是没遇上大禹这样的功绩之人,就很容易被轻易抛弃。 它被青苔覆盖,被泥土侵蚀,又有谁会再去过问呢?它就那样嶙峋地僵卧在集市之中。 龟山的老叟见到它十分欢喜,召集人手用车子把它运到了自己屋前的长廊前。 它那高耸的孤峰好似仙人伸出的手掌,屹立着就像西岳华山一样,青翠的山峰直插云霄。 坐在屋中,仿佛能看到那倾斜的山崖和断裂的沟壑,它色泽葱茏如同美玉,还似有云烟缭绕其上。 起初,我怀疑是秦始皇还未死去的时候,想要搭建浮桥横跨咸池深渊。 那些石头因为神灵鬼怪的号叫发怒而无法前进,被捶打、束缚,磨损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又怀疑是像龙伯国那样的巨人,从昆仑山顶扛着竹竿而来。 他连带着巨鳌一起背负着云涛翻腾,把蓬莱仙山颠簸留在了平川之上。 我整日倚靠在栏杆旁,抬头仰望便想要追随那灵秀的仙人。 以尻为轮、以神马为驾,自己完全能够驾驭,只觉得两腋间有清凉的风轻轻吹拂。 仿佛置身于琼台之上,与尘世隔绝,我沉醉而傲然,笑着轻拍洪崖仙人的肩膀。 山间的草木就是那灵验的仙药,我含着花朵、吃着果实,以此来延年益寿。 时光悠悠,气息变化,古往今来不断更迭,我坐在这看着大海都变成了桑田。
关于作者
宋代杨时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历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为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著书讲学,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为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并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