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观打鱼

秋高水初落,鳞介满沙脊。 浩如太仓粟,宁复数以粒。 纷纷渔舟子,疑若俛可拾。 横湖沉密网,脱漏百无十。 虫虾杂鲂鲤,骈首吐微湿。 小人利口实,刀机污鳞鬣。 鲲鲸亦狼狈,风雨移窟宅。 玉渊有神祠,变化在嘘吸。 胡宁饱膻香,忍视万鱼急。 幽潜不足恃,感叹百忧集。 寄谢漆园吏,于计未为得。

译文:

秋意正浓,水位刚刚下降,沙滩和露出的浅脊上布满了鱼鳖之类的水生动物。它们密密麻麻的,就像皇家粮仓里的粮食一样多,哪里还能一粒粒地去数清楚呢。 众多驾着渔船的渔民,看着那些鱼,似乎俯下身去就可以轻松地把它们捡起来。他们驾着船在湖面上纵横,撒下了密不透风的渔网,鱼一旦被网住,几乎没有能逃脱的,一百条里也难有十条漏网。 被捕捞上来的鱼,有虫虾,还有鲂鱼、鲤鱼,它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脑袋挨着脑袋,嘴里还微微吐着水。那些贪婪的小人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用刀斧去宰杀这些鱼,弄得鱼鳞和鱼鳍上满是污血。 就连那些体型巨大的鲲和鲸,在这样疯狂的捕捞之下也陷入了狼狈的境地,不得不趁着风雨交加的时候,搬离自己原本的栖息之所。 在那清澈的深潭边有一座神祠,据说这里的神灵有着呼风唤雨、掌控万物变化的神通。可为什么它宁愿享受着人们供奉的香火,却忍心看着千万条鱼陷入危急之中呢? 看来在这幽深的水底潜藏也不是安全可靠的办法啊,想到这些,我不禁感慨万千,各种忧虑都涌上了心头。 我想对那主张无为的漆园吏(庄子)说,他那一套处事的办法,在如今这种情况下,也并不是明智之举啊。
关于作者
宋代杨时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历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为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为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著书讲学,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为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并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