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答唐公并呈鲁直成季明略

穷邦无以糊吾口,岁岁荒山收橡斗。 商歌白石不胜寒,非为荆州三往还。 天下无人知我意,得君相合一言间。 三书丞相何烦上,再见客卿宁用赏。 愿闻关中季布名,何得此声梁楚城。 论心四子谁许我,百金一诺兹为荣。 唐公才非今世士,不见圣人见君子。 我今正似逃虚空,闻人跫然已心喜。 君不见玉川月蚀诗律难,不独虾蟆遭骂弹。 凭陵百怪付公等,青天蜀道宁容攀。 它时邹湛名亦好,常在我知因岘山。

译文:

在这穷困的地方,我都没办法糊口,每年只能在荒山上采集橡果来勉强维持生计。我像古代商歌求仕的人一样,在困境中吟唱,可这寒冷实在难以忍受,我并非像那些为了求官而多次奔走于荆州的人一样。 天下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意,遇到你们,只需一言半语就能彼此心意相通。我不必多次上书给丞相求官,再次见到那些所谓的客卿也不需要他们的赏赐。 我听闻关中季布重诺的美名,很想知道他这种名声是如何在梁楚之地传扬开来的。和你们四人谈心,谁能像我一样真心相待呢?能够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这才是荣耀之事。 唐公你的才华不是如今一般的人能比的,虽没见到古代圣人,但能见到你这样的君子。我如今就像在空旷之地逃亡的人,听到有人的脚步声就满心欢喜。 你们难道没看到玉川子写《月蚀诗》,那诗的格律艰难,不只是诗里的蛤蟆遭到指责。世间众多怪异之事就交给你们去处理了,那如青天蜀道般的险途,又哪是容易攀登的。 以后就算像邹湛那样留名,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才和岘山联系在一起。
关于作者
宋代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纳兰青云